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相關報導

    WWF:亞馬遜每二天發現一新物種 友善列印 fb
    日期:106-09-11    資料來源:台灣環境資訊中心

    本報2017年9月5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巴西馬米拉瓦研究所(Mamiraua)合著的最新報告指出,亞馬遜平均每兩天就有一新物種被發現,像是火尾伶猴、黃鬍蜥蜴、「粉紅河豚」(英名pink river dolphin,學名Inia araguaiaensis,中文俗名可翻成阿拉瓜亞河豚)和「Honeycomb stingray」(中文俗名可翻成利馬江魟,學名Himantura uarnak )等。

    然而,這些新物種面臨的生存現狀相當嚴峻。全球因為人類活動導致的物種滅絕,速度大約是自然淘汰的1000至1萬倍。這也是地質學家提議新地質年代——人類世——的原因。

    亞馬孫河豚(Inia geoffrensis)圖片來源:Gregory 'Slobirdr' Smith(CC BY-SA 2.0) 2014年獲命名為新種的Inia araguaiaensis(中文俗名可翻成:阿拉瓜亞河豚)。圖片來源:Gregory "Slobirdr" Smith(CC BY-SA 2.0)

    WWF表示,這樣驚人的速度顯示,科學家對於亞馬遜雨林這個「神奇寶貝庫」,只是略懂皮毛而已。

    WWF也警告,亞馬遜面臨森林砍伐無情的威脅,許多尚未被發現的動植物很可能在被發現前就滅絕,並要求該區域的政府採取行動。

    報告揭露2014至2015年間,總共有381個新物種在此被發現,包括216種植物、93種魚類、32種兩棲類、20種哺乳類——其中兩種已成化石、19種爬蟲類和一種鳥類。

    WWF在1999-2009年的亞馬遜新物種報告顯示,平均一年發現111種新物種,也就是每三天就一種;2010至2013共發現441種,平均每3.3天一種。

    作者:Michel Roggo;圖片來源:WWF 亞馬遜流域的淡水魚類。作者:Michel Roggo;圖片來源:WWF

    WWF巴西和亞馬遜計畫主任赫奇森(Sarah Hutchison)說,「對於亞馬遜雨林中棲息的物種,我們所知的僅是冰山一角,但如此珍貴的寶地卻未被善加保護,反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脅...381個新物種的發現顯示,亞馬遜地區國家的政府必須阻止森林砍伐,保護其無與倫比的生物多樣性。如果不這麼做,亞馬遜中的野生物、未被發現的物種和原民社群,將受到不可逆的影響。」

    赫奇森表示,希望這份報告能鼓舞科學家們繼續深入研究。

    地球上1/3的熱帶雨林位於亞馬遜。儘管它只佔地球表面1%的面積,卻棲息了10%的已知物種。

    作者:Zig Koch;圖片來源:WWF 巴西馬托格羅索州(Mato Grosso)的亞馬遜流域。作者:Zig Koch;圖片來源:WWF

    亞馬遜的粉紅河豚新物種數量大約1000隻,但是生存受到水力發電廠和工業及農業活動的威脅。火尾伶猴有著亮橘色的尾巴,也因森林砍伐出現生存危機。

    註:新發現的粉紅河豚學名叫做Inia geoffrensis,在亞馬遜森林阿拉瓜亞河(Araguaia)流域被發現;新發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