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相關報導

    公民論壇修新版《台淡水魚紅皮書》 95種再評估 友善列印 fb
    日期:106-07-24    資料來源:台灣環境資訊中心

    本報2017年7月21日台北訊,彭瑞祥整理報導

    一場「2017台灣淡水魚類紅皮書公民論壇」9日在林務局展開,會中邀請專家與各界公民討論台灣的淡水魚存續狀況,以針對2012年版的紅皮書做出修訂。結果顯示,受威脅狀況稍緩,如大鱗梅氏鯿2012年評估僅存100尾,目前計有3萬餘尾,是復育淡水魚具成效的案例。

    大麟梅氏鯿。照片提供:林務局 大麟梅氏鯿。照片提供:林務局

    這場「公民論壇」是由林務局、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與中研院合作辦理,以林務局2012年出版的台灣淡水魚類紅皮書為藍本,再依據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評估系統(IUCN Red List)的方法與流程,重新評估檢討台灣淡水魚類受脅等級,邀集專家學者及各界討論,修訂淡水魚紅皮書名錄。

    2017臺灣淡水魚類紅皮書論壇。照片提供:林務局2017臺灣淡水魚類紅皮書論壇。照片提供:林務局。

    林務局表示,這次共評估95種淡水魚類,其中包含32種台灣特有的物種。經過蒐集並彙整20年間超過4萬筆點位資料後,才進行分析比較。依照IUCN紅皮書評估系統評估出已滅絕(EX)與地區性滅絕(RE),以及極度瀕危(CR)、瀕危(EN)、易危(VU)、接近威脅(NT)、無危(LC)、數據缺乏(DD)等8個等級。

    評估結果顯示,有26種受脅物種(極度瀕危CR、瀕危EN與易危VU等級)與11種低風險物種(接近威脅NT等級)淡水魚類。例如日本鰻鱺依據1990年~2015年統計顯示鰻魚苗捕獲量下降超過90%以上,原因可能為近年幾次強降雨與颱風登陸,以及人為工程破壞因素,溪流環境改變與破壞,導致溪流幾乎看不見鰻魚的蹤跡,因此評定為極度瀕危(CR)。

    日本鰻鱺。照片提供:林務局 日本鰻鱺。照片提供:林務局。

    而整體來看,受威脅狀況相較與2012年稍緩,林務局認為,應該與前版紅皮書公布以來,多項監測與保育工作推動的成果有關。

    舉例來說,大鱗梅氏鯿2012年評估屬易危(VU)等級,僅存100尾,這幾年經林務局輔導金門縣政府積極進行復育,透過棲地保護及改善,以及移地復育及人工保種繁殖等方式進行物種的保存,於2014年起將繁殖個體陸續野放至金門水域,目前計有3萬餘尾,且經專家持續監控復育成效,有利協助其族群的再恢復及延續,是復育淡水魚具成效的案例。

    大麟梅氏鯿野生族群。照片提供:林務局 大麟梅氏鯿野生族群。照片提供:林務局。

    綜合來看,造成台灣淡水魚威脅因子主要為棲地縮減與氣候變遷,污染與外來種入侵則是次要威脅。另外,放生與獵捕也是威脅之一。

    林務局表示,這次紅皮書名錄的再評估工作,希望以科學基礎性的評估架構與國際接軌,並建構屬於台灣的紅皮書資料庫,未來每3~5年可以依據調查資料的改變再進行評估,瞭解台灣受威脅淡水魚的變化狀況,進而擇定保育優先順序,並展開相關監測計畫與保育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