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相關報導

    義大利研究顯示 人工濕地可提升生物多樣性 友善列印 fb
    日期:105-07-29    資料來源:台灣環境資訊中心

    本報2016年7月27日綜合外電報導,陳瀰真編譯;Marcie審校。

    人工濕地在許多國家作為處理廢水的環保基礎建設,而最新研究顯示人工濕地也扮演生物多樣性熱點的角色。該研究介紹義大利市區有一座人工濕地,使當地的植物分類群(plant taxa )增加200%以上,其中包含數種原本引起保育關注的植物群。研究者表示,人工濕地能夠強化生物多樣性,並支持當地的發展。

    莫林塔吉斯鹽場自然公園的紅鶴。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莫林塔吉斯鹽場自然公園的紅鶴。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濕地是像樹林沼澤、泥炭沼澤和氾濫沼澤等水分飽合的地區,它們是大自然的淨水器。濕地中的水生植物能夠移除像是除草劑、重金屬和工業汙水等有毒物質。濕地是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生態系統之一,而人工濕地也不例外。

    人工濕地仿效天然濕地系統,在歐洲與世界其他地方被用來處理廢水。它們能夠移除營養物、微量元素和微生物,在空間足夠的情況下,相較於傳統廢水處理方式的成本更低,而且在歐洲已有20年以上的使用歷史(註1)。

    此研究鎖定地中海盆地,該地區許多國家都建立人工濕地來減緩水汙染,並著重於EcoSistema Filtro的專案(ESF;意指過濾器的生態系統),該專案位於薩丁尼亞島(Sardinia)的人工濕地,於2004年完工,用來整治廢水。ESF位於莫林塔吉斯鹽場自然公園(Molentargius - Saline Regional Park)內,該區域因顯著的生物多樣性而受到國際間的重視,也是歐盟保育計畫Natura 2000,以及拉姆薩爾公約(Ramsar Convention)的一部分。ESF是面積37公頃的地表流動水系統,能夠淨化廢水並為自然公園挹注新鮮淡水。

    研究員紀錄濕地中植物在2005年至2013年這八年間的生長狀況,並在每年兩次的主要花期選定三個區域進行植物調查並作紀錄。此外,每月至少一次履勘收集物種資料。研究員比較不同年的紀錄資料,進而評估植物群如何隨著濕地生態系的演化而改變。

    人工濕地興建後沒多久就出現植物盤據的現象,並以穩定的速度增加,尤其在第一、二年的增長速度最快。在研究的八年間(唯2006、07年因管理因素而將部分植物從濕地中移出除外),可觀察到物種的豐富度呈現穩定、連續的增長。植物分類群的數目每年也平均成長14%。

    在研究的最後一年,研究者共登錄了275種植物(與第一年相較增加了224%)。而濕地中植物群佔整個自然公園植物群的54%,包含許多原生特有種。其中,有六種不同特有種植物仰賴濕地所提供的鹽性、富氮棲地而生長。

    研究者同時發現外來種佔很大的比例,在2013年時占整個濕地植物群的12%。這些非原生的物種中包含了蒲葦(Cortaderia selloana),這是一種自南美洲引進到歐洲的侵入性草類。研究的作者認為,這些盤據濕地的外來植物是因濕地外圍的人類活動而增加。不過,這些外來物種目前看來未對原生特有種產生負面影響。此外,有6%的植物受到保育上的關注,其中包括兩種出現在IUCN瀕危物種的紅色名單上。

    研究者認為該濕地能發展出如此高的植物多樣性,原因在於它介於淡水與鹹水水盆之間,這樣的的地利位置,同時該濕地也提供理想棲地讓數種候鳥棲息,進而讓種子與片段的植物能被運送過來(註2、3)。

    這樣獨特的人工濕地──處於自然公園中,又同時被繁忙的都市區給環繞──帶來許多環境的效益,包含濾水與貯炭。在十年之內,它也成為生物遺傳多樣性的儲庫,也因此帶來保護和提高生物多樣性的額外的好處。

    這份研究說明了人工生態系統能夠對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帶來的正向影響,並強調經營水處理系統時也應保護野生動物。研究人員認為,這樣的正面例子能夠促進都市區域內的永續發展。

    ※ 本文同步刊載於台灣濕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