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池塘水域生態環境

    【魚類】
    • 中文名稱:革條副鱊
    • 學名:Tanakia himantegus
    • 俗名:牛屎鯽、紅目呆
    • 型態及特性:身體側扁,具有一對短鬚,體色銀灰色。繁殖期雄魚嘴部附近出現追星,腹部變黑,眼睛為鮮紅色,臀鰭具橘紅與黑色條紋。肉食性,以小型底棲動物為食。雄魚引誘雌魚產卵於田蚌篩辦上,使卵受到保護並得到充分的氧氣供應。
    • 棲地與分佈:喜棲息緩流區且水草茂密的水域,,台灣各地平原之溝渠、池沼中常見。
    • 中文名稱:蓋班鬥魚
    • 學名:Macropodus opercularis
    • 俗名:麒麟魚、台灣鬥魚、三斑
    • 型態及特性:熊魚體色鮮豔呈橘紅色,體側具9~10條藍青色橫帶;特徵是鰓蓋上具一黑斑,腹鰭第一根鰭條延長為絲狀。雌魚體較灰綠。
    • 棲地與分佈:喜棲息於水聲植物較多的緩流區或池塘;在低溶氧時,能吞入氣泡到消化腔中進行呼吸。五~七月為繁殖期,雄魚此時具領域性,在水草區的水面製造氣泡,引誘雌魚將卵產於氣泡中。
    • 中文名稱:鯽魚
    • 學名:Carassius auratus
    • 俗名:土鯽
    • 型態及特性:體側扁,無鬚,魚體呈銀灰黃色,各魚鰭為灰色。台灣常見淡水魚,生性敏感且警覺性高。雜食性,主要以藻類及小型甲殼類為食。
    • 棲地與分佈:棲息於中國大陸、台灣河川中、下游,喜好於水草較多之淺水域,對環境適應力強,能忍受含氧量不高的污濁水。
    • 中文名稱:鯉魚
    • 學名:Cyprinus carpio
    • 俗名:呆仔
    • 型態及特性:體側扁而肥厚,鬚兩對,野生種為金黃色,各魚其微黃。對環境適應力強,能在低溫及低溶氧下生存,性活潑喜好跳躍。雜食性,以藻類、水生植物及底棲動物為食。
    • 棲地與分佈:棲息於河川中下游、湖沼、池塘等水流靜止水域,尤其喜好水草繁生水域。台灣全島皆有分布。
    • 中文名稱:鯈條
    • 學名:Hemiculter leucisculus leucisculus
    • 俗名:奇力魚,克氏鱎
    • 型態及特性:身體側扁且延長,魚體呈銀灰白色,背部顏色較深,腹部銀白。行動迅速活潑,繁殖力及適應力頗強,能忍受較污濁的水質。雜食性,以藻類及水生昆蟲為食。
    • 棲地與分佈:棲息於低海拔的溪流、湖泊或水庫的中上水層。全台灣淡水域皆有分布。
    【植物】
    • 中文名稱:睡蓮
    • 學名:Nymphaea L.var.dentata (Schum. et Thonn.)Nichols
    • 型態及特性:多年生浮葉草本。葉兩型:沈水葉,三角形或戟形,褐色;浮水葉圓形,綠色,鋸齒緣,柄長達1公尺以上。花單出,有長柄,萼四枚。
    • 棲地與分佈:台灣有2種原生種,子午蓮( Nymphaea tetragona Georgi )和白花睡蓮( Nymphaea houchali Burm f. ),但野生睡蓮已難得一見。目前全臺栽培面積以嘉義縣的水上地區居多,其次是台南縣的六甲與白河地區,以及台北石門一帶,主要用來當作切花、食用及園藝盆栽。
     
    • 中文名稱:布袋蓮
    • 學名:Eichhornia crassipes
    • 俗名:水鴛鴦、浮水蓮花
    • 型態及特性:浮水性的多年生水草,常成群生長。根纖維狀,羽狀分歧。葉倒卵狀圓形或菱形,葉柄海棉質,生於泥地者少有膨大現象,但漂浮於水面上的則具有顯著的膨大浮囊。花莖粗大而直立,總狀花序,花為漏斗狀鐘形,淡藍紫色。布袋蓮的繁殖力特別強,即使在污染的水塘也能形成一股惡勢力,令其它的水生植物難以立足。
    • 棲地與分佈:全台灣水域及人工湖皆有本種植物的蹤跡。
     
    • 中文名稱:香蒲
    • 學名:Typha angustifolia L.
    • 俗名:水蠟燭
    • 型態及特性:香蒲高可達兩公尺,地下莖匍伏泥中,地上莖直立呈圓柱型,於4-9月開花,擁有俗稱水蠟燭的圓錐形穗狀花序,該花序雌雄同株,上方結雄花序,其下為雌花序,雌雄花序不分離,為其與同屬香蒲屬的水燭分辨之特徵。
    • 棲地與分佈:慣見於沼澤濕地、荒廢水田、水邊。
     
    • 中文名稱:蘆葦
    • 學名:Phragmites commnuis
    • 俗名:葦、蘆
    • 型態及特性:地下莖發達,植株高大。葉:葉片2cm寬,葉舌1mm長,上緣撕裂狀,葉互生呈長披針形。花:於8-12月開花,白綠色或褐色,園錐花序,每一小穗由三朵小花構成,雌雄同株。果:穎果,披針形。多年生草本。大小:約1~3m高。
    • 棲地與分佈:灌溉溝渠旁,河提沼澤地等。
     
    • 中文名稱:慈姑
    • 學名:Sagittaria trifolia L.
    • 俗名:三腳剪
    • 型態及特性:多年生草本,生於水中或泥地中,具有走莖,走莖的末端則為小球莖;葉根生,有長柄,基部呈鞘狀,葉片箭形,先端銳尖;花序總狀,單性花3-5朵輪生,雄花在上,雌花在下,花瓣3片,白色,雄蕊與雌蕊均為多數,多數之小瘦果共同組合成單花聚合果,小瘦果有翼。
    • 棲地與分佈:全島海拔0-800公尺水田、沼澤及溝渠中,常與水稻混生。
     
    • 中文名稱:豆瓣菜
    • 學名:Nastrutium officinale R. Br
    • 型態及特性:年生草本,挺水或沈水,高15-50cm,莖多稜形,分枝。葉互生,羽狀複葉,小葉廣卵圓形。總狀花序腋生或頂生,花梗綠色;萼片4枚,2長2短;花瓣4枚,白色,倒卵形,基部針狀;雄蕊5枚,花藥黃色,雌蕊柱頭綠色。
    • 棲地與分佈:生於水田、、淺溝、沼澤地。
     
    • 中文名稱:蓴菜
    • 學名:Brasenia schreberi Gmel.
    • 型態及特性:多年生浮葉性草本水生植物,地下莖匍匐生長,新株外部黏覆透明 膠質。葉橢圓形或盾狀,葉面綠色,葉背紫暈,種子長橢圓形,土黃色。
    • 棲地與分佈:蓴菜在台灣僅發現分布在宜蘭縣境內,海拔較高且腐植質堆積較深厚之酸性湖沼中。位於大同鄉境內的崙埤池及中嶺池,是後來發現蓴菜在台灣最 大的族群分布地,前者海拔高約800m,後者則約1,000m,兩處均位於鄰近山谷中。
     
    • 中文名稱:蝴蝶薑
    • 學名:Hedychium coronarium Koenig
    • 俗名:野薑花、白蝴蝶花
    • 型態及特性:多年生草本,地下莖塊狀有香味,高約1-1.5公尺;葉長橢圓狀,表面光滑。種子呈紅棕色。
    • 棲地與分佈:全島低海拔山野或田邊、溪流旁。
     
    【爬蟲類】
    • 中文名稱:紅斑蛇
    • 學名:Dinodon rufozonatum
    • 型態及特性:為中型蛇類:最大全長約160公分,紅棕色的身體有黑色橫斑。廣棲於各類環境,夜間活動為主,初遇時攻擊性強,肛門腺發達,會發出惡臭。 以魚、蛙、蜥蜴、鳥及老鼠為食。
    • 棲地與分佈:分布在中低海拔地區,於森林底層、低山坡地、耕地、草地、稻田和溪邊等較潮濕的環境活動。
     
    • 中文名稱:鉛色水蛇
    • 學名:Enhydris plumbea
    • 俗名:水蛇
    • 型態及特性:體型與唐水蛇相近,但是身體多呈一致的鉛灰色。具有後溝牙,有輕微毒性,對人無危險性。
    • 棲地與分佈:分佈於全島低海拔地區,但已不常見。
     
    • 中文名稱:花浪蛇
    • 學名:Amphiesma stolatum
    • 型態及特性:為小型蛇類,最大全長約90公分,白天活動為主,以蛙、魚等水邊生物為主食。
    • 棲地與分佈:台灣全島低海拔地區皆有分佈,。棲息於山區、農墾地,曾是水田及池塘常見種類,近年來數量已大幅減少。
     
    • 中文名稱:草花蛇
    • 學名:Xenochrophis piscator
    • 俗名:水草蛇
    • 型態及特性:為中型蛇類,最大全長約120公分,頭部背面有V字型斑紋。以昆蟲、蝌蚪、蛙、魚類為食。
    • 棲地與分佈:棲息於水田、沼澤和濕地。白天活動為主。分佈於全島低海拔處,但數量已大幅減少。
     
    • 中文名稱:唐水蛇
    • 學名:Enhydris chinensis
    • 俗名:水蛇
    • 型態及特性:為小型蛇類,最大全長約80公分,身體成橄欖棕色,腹側有棕紅色縱帶,有輕微毒性。以魚類和兩棲類為主食。
    • 棲地與分佈:棲息於水塘、水田或溝渠,多於黃昏和夜間活動。
     
    【兩棲類】
    白頷樹蛙林永銘 攝影
    • 中文名稱:白頷樹蛙
    • 學名: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 俗名:大頭樹蛙
    • 型態及特性:中型非綠色樹蛙,體長4~6公分,身體背面淡褐色或褐黃色,偶有少數不規則深色縱斑,在後腿股部有一明顯黑白網狀花紋,偶帶紅色。3~8月為其繁殖季,雄蛙會發出如敲門的叫聲吸引雌蛙。
    • 棲地與分佈:身體有極好的保護色,常停棲在丘陵地之樹林、果園、草叢上。

    貢德氏赤蛙林永銘 攝影
    • 中文名稱:貢德氏赤蛙
    • 學名:Rana guentheri
    • 俗名:沼蛙
    • 型態及特性:中大型蛙類,體長在6~8公分,體背面為淡褐色或灰褐色,腹面白色有黑斑。鼓膜明顯。背側折明顯,雙腿背面往往有3~4條深橫紋。生性機警隱密,不易見到,生殖季時,雄蛙喜愛躲在涵洞及水溝中鳴叫以吸引雌蛙。
    • 棲地與分佈:經常在山區或平地的水稻田、溝渠及有水草的池塘附近活動。
     
    • 中文名稱:莫氏樹蛙
    • 學名:Rhacophorus moltrechti
    • 俗名:雨怪
    • 型態及特性:中型綠色樹蛙,身體長度約4~5公分,腹面為黃白色,偶而有大型不規則黑斑。在後腿、股部呈鮮紅色並帶有粗黑色斑,趾指吸盤明顯,虹彩金黃色。整年在適當的環境都可以聽到雄蛙的鳴叫聲。
    • 棲地與分佈:是潮濕的天候下,常可在果園、林場或茶園等人工蓄水池或池塘附近發現其活動。
     
    • 中文名稱:拉都希式赤蛙
    • 學名:Rana latouchii
    • 俗名:闊摺蛙
    • 型態及特性:中型蛙類,體長在4~6公分,體側有兩條粗大的褶狀突起,體背呈紅褐色。皮膚有一些顆粒狀突起,前後肢都有黑色橫斑。
    • 棲地與分佈:闊葉林底層和墾地為其主要棲息地,除嚴寒的冬天外,常可發現其大量聚集在淺水溝、溪澗、水田或小水潭附近鳴叫、交配。
     
    • 中文名稱:牛蛙
    • 學名:Rana catesbeiana
    • 俗名:美國牛蛙
    • 型態及特性:大型蛙類,體長可達18公分,外表壯碩,皮膚光滑。背面黃綠色,但散佈著墨綠色不規則班塊,鼓膜圓形明顯,腹部黃白色有黑斑。性凶猛會吃食其他的蛙類,影響本地原產蛙類的生存。
    • 棲地與分佈:經常在池塘、溝渠及淡水沼澤附近活動。原產於美國東部,可能遭人放生或是逃逸,已可在野外繁殖。
    • 中文名稱:台北樹蛙
    • 學名:Rhacophorus taipeianus
    • 型態及特性:身體中小型,體長3~4公分,背面光滑黃綠色到墨綠色,隨環境及生殖狀況而變,腹面額黃色無斑紋,趾指末端膨大成吸盤狀,無背側摺。是少數在冬天繁殖的蛙種之一,雄蛙會在泥土築巢吸引雌蛙的現象。
    • 棲地與分佈:喜愛在潮濕泥土的墾地、溪邊、池塘及淡水沼澤邊活動。
    • 中文名稱:中國樹蟾
    • 學名:Hyla chinensis
    • 俗名:雨怪
    • 型態及特性:體小型,有一黑色粗過眼縱帶至鼓膜後端,體背一致綠色,腹面額黃色,趾指末端具有明顯吸盤。叫聲響亮,往往會齊鳴。蝌蚪灰褐色,自吻端向身體兩側各有一條金黃色縱帶。
    • 棲地與分佈:棲息於墾地、灌及森林邊緣。春夏雨後的夜晚,往往大量出現在樹枝或石壁上。

    小雨蛙林永銘 攝影
    • 中文名稱:腹斑蛙
    • 學名:Rana adenopleura
    • 俗名:彈琴蛙
    • 型態及特性:中型蛙類,外型短壯肥碩,體長在4.5~6公分,背部為淡褐色或草黃色,背中線為金黃色,背側折明顯,趾尖無蹼。主要在夏季繁殖,此蛙不挖洞築巢。蝌蚪大型,攻擊性強。晝伏夜出,晚上常成群出現在水邊。
    • 棲地與分佈:一般出現在遠離人群的池塘、沼澤或有水草的湖泊。主要分佈在低海拔地區。
    腹斑蛙賴鵬智 攝影
    • 中文名稱:小雨蛙
    • 學名:Microhyla ornata
    • 俗名:小姬蛙
    • 型態及特性:小型蛙類,體長約2~2.5公分,吻尖嘴小,腹大,身體扁平近乎三角形,背面草黃色或深赤褐色,背部有兩~三條深棕色或黑色斜花紋。蝌蚪呈扁平圓形透明具良好保護色,個體雖小,但叫聲大。
    • 棲地與分佈:一般生活在低海拔農耕地、水田、水塘、草地或臨時積水的小水塘。
    • 中文名稱:面天樹蛙
    • 學名:Chirixalus idiootocus
    • 型態及特性:中小型蛙類,可達3公分,外表具有良好保護色,體色亦隨環境改變,在背部有X或H型深褐色紋,。腹部有淡灰色不整齊細紋,胸部腹面有兩個黑點。6~8月是生殖期高峰,雄蛙通常在灌叢或五節芒葉面上鳴叫,以吸引雌蛙。
    • 棲地與分佈:棲息於中低海拔山區及平地的灌叢、草叢、水田及池塘邊。
    【鳥類】
    小鷿鷉賴鵬智 攝影
    • 中文名稱:小鷿鷉
    • 學名:Podiceps ruficollis
    • 型態及特性:嘴黑色,基部有乳黃色斑,夏季時的特徵:眼睛為黃色,頰、頸側、前頸紅褐色亦甚醒目。
    • 棲地與分佈:為台灣常見之留鳥,聲音似「喀哩-哩哩」或「匹、匹」常成小群出現在於沼澤、湖泊、池塘地帶。以魚類、水生昆蟲為主食,不善行走;善泳,潛水。

    白腹秧雞賴鵬智 攝影
    • 中文名稱:白腹秧雞
    • 學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
    • 型態及特性:嘴、腳黃綠色,額、腹面大致為白色,下腹及尾下覆羽栗紅色。
    • 棲地與分佈:為台灣較普遍的留鳥,特徵為額、腹面大致為白色,常於黃昏或夜間發出單調的「姑餓-姑餓-」。通常單獨出現於平地至低海拔之稻田、沼澤、池塘、溝渠或淺湖地帶。性羞怯、隱密、警戒心強,不易見。

    紅冠水雞賴鵬智 攝影
    • 中文名稱:紅冠水雞
    • 學名:Gallinula chloropus
    • 型態及特性:嘴紅色,前端黃色;腳黃綠色,額板紅色。尾下覆羽兩側有橢圓行白斑。
    • 棲地與分佈:為台灣常見的留鳥,特徵為鳥喙呈紅色,先端為黃色,下半身呈黑色,叫聲似「咕-嚕、咕嚕」。主要棲息於沼澤、稻田、湖池、溪流之草叢地帶,以植物種子、水生昆蟲、小魚及貝類,大多單獨或成小群於晨昏時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