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相關報導

    蘭嶼珊瑚礁魚兒變少又變小 環團籲遊客拒吃 友善列印 fb
    日期:105-05-06    資料來源:台灣環境資訊中心

    本報2016年5月6日台東訊,蕭伊真報導

    適逢勞動節連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帶領18位志工,到蘭嶼協助進行2016年度珊瑚礁體檢,紀錄當地珊瑚礁生態系狀況。整體調查結果顯示,蘭嶼活珊瑚覆蓋率在部分海域達「優良」程度,但指標性魚類及無脊椎動物的種類很少,且族群密度偏低、個體偏小。

    雖無法證實此與蘭嶼近年觀光客增加,對海鮮需求上升是否有關。但主辦單位提醒,遊客拒絕食用珊瑚礁魚類,將有助於保育海洋資源。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潛水志工每年固定到蘭嶼進行珊瑚礁體檢。攝影:蕭伊貞。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潛水志工每年固定到蘭嶼進行珊瑚礁體檢。攝影:蕭伊貞。

    守護珊瑚礁  在地參與很重要

    雖然珊瑚狀況良好的地點都在北邊海域,但受天氣影響,僅能選擇北邊的玉女岩、西岸珊瑚分布較少的土地公廟及椰油灣等三處進行體檢調查。

    三個地點的活珊瑚覆蓋率介於20-70.6%,差距極大。玉女岩的活珊瑚覆蓋率高達66.9-70.6%,以國際標準來說屬於「優良」等級,而其他兩處調查點位於蘭嶼西岸,本來就是珊瑚分布較少的區域,因此活珊瑚覆蓋率僅有約20%。

    而玉女岩及椰油灣的深處發現藻類覆蓋率達5.6-6.9%,志工也在海溝發現大量藻類繁生,可能是因為季節交替所致。土地公廟外及椰油灣的活珊瑚覆蓋度偏低,無法呈現出一向有「世界級潛場」美譽的蘭嶼珊瑚礁概況。

    這凸顯出由當地業者或居民參與珊瑚礁體檢的重要性,因為他們不若外地志工受限於駐島的時間,能在風浪允許時,隨時下海調查,也可調查更多的潛點,收集到較全面的資訊。另外,工作人員也在三處發現少部分珊瑚有白化現象,值得多加關注。

    珊瑚白化-志工吳啟明提供

    體檢在三處檢測點發現零星珊瑚白化現象。圖片提供:吳啟明。

    觀光客多了之後...

    魚 類部分,三處都記錄到蝶魚,族群密度介於每100平方公尺0.25-2.75隻,以土地公廟深處最高,土地公廟淺處最少。另外在這三個地點也零星記錄到石 鱸、鸚哥魚。無脊椎動物部分,玉女岩深處、土地公廟淺處及椰油灣都記錄到魔鬼海膽,以椰油灣深處的族群密度最高,每100平方公尺高達23.75隻;另外 除玉女岩深處外,其他地點皆記錄到硨磲貝,以土地公廟淺處的族群密度最大,每100平方公尺4隻;但個體都偏小,大部分小於10公分。其他指標性的無脊椎 動物則闕如。

    整體調查結果顯示,蘭嶼活珊瑚覆蓋率在部分海域達到「優良」程度,然而指標性魚類及無脊椎動物的種類都很少,且族群密度偏 低、個體偏小。而某位不具名的外地潛水教練表示,其長年帶隊到蘭嶼來潛水觀光,學習到蘭嶼人原本即以海為生,但捕撈量和生態恢復量是平衡的,惟近年來蘭嶼 近岸漁業資源不如以往豐富,或與觀光客人數逐年增加,導致業者必須捕撈更多海鮮以滿足遊客的口腹之慾有關。

    對此,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表示,民眾應該學習正確的親海方式,來到蘭嶼,可以拍照、浮潛,但外來遊客不應食用珊瑚礁魚類,可一同協助維持這裡的珊瑚礁持續生機盎然。

    志工活動收穫多  潛水親海更知海 

    第一次參與珊瑚礁體檢、目前就讀研究所的嚴柏顯表示,因為從小常跟父親到海邊釣魚,非常喜歡大海,也會特別注意珊瑚白化等海洋保育議題的新聞,想要親自觀察;為了做好無脊椎動物的調查,他更辛勤翻閱圖鑑學習辨識,也表示體檢比平常的休閒潛水更累,但十分值得。

    而另外一位志工何俊穆表示,很高興自己的潛水技能有附加的貢獻及意義,藉由這個活動可以了解台灣珊瑚礁生態系的現況,往後會對「珊瑚礁」等相關議題有更多的關注。

    團體照2-志工吳啟明提供

    珊瑚礁體檢號召愛海潛水人一同定期監測海下生態。圖片提供:吳啟明。

    ※註:2016年台灣珊瑚礁體檢活動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辦,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會關渡自然公園共同主辦,並由台灣滙豐(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贊助,而本梯次活動由52龍洞潛水共同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