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森林生態系

    【生活開發】
    • (1) 旅遊地
      目前台灣現在有很多個森林的遊樂區可以玩耍,尤其最近大家都喜歡做森林浴,呼吸森林的新鮮空氣,再來個森林生態解說,可以解除大家平常工作的壓力,台灣已經有很多森林遊樂區能夠提供這些樂趣,像溪頭森林遊樂區、奧萬大森林遊樂區、清境農場、合歡山森林遊樂區、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墾丁及森林遊樂區等等, 就簡單來介紹幾個好玩的森林遊樂區吧! 雖然台灣開放這些森林遊樂區,森林反而並不快樂,而是在哭泣,為什麼森林會哭泣呢?
    【太平山森林遊樂區】
    奧萬大森林遊樂區步道(邱慶耀 攝影)俯瞰太平山森林遊樂區
    (賴志鵬 攝影)
    • 太平山森林遊樂區

      地 點:宜蘭縣大同鄉太平村
      海 拔:約500~2,000公尺
      觀光景點:以 前是砍伐木頭的地方,因為現在還留有當年砍伐木頭的作業器械,可以來這裡看一看,回顧前人砍伐木頭的過程。像流籠、索道、運木材鐵道、蒸氣集材機等等,想 欣賞楓樹的美麗,可以到太平山莊旁步道,絕對讓你不虛此行。此外,縹渺之翠峰湖、幽靜之森林公園都值得去玩一玩。還有天然的景觀像檜木原始林,溫泉,柳杉 人工林,檜木人工林,瀑布,湖泊。觀賞各種奇特樹木,地質景觀,也可以看到寬闊的臺灣海峽,巴士海峽,太平洋。
      遊玩季節:4~ 11月最適合遊玩,冬天的時候會下雪。
      環境影響:早期太平山森林資源相當豐富,裡面有非常多的檜木林,所以日本人都來這裡砍伐檜木,當作建築用的木材,因此把太平山的檜木全部砍伐掉,導致檜木 減少,林相改變,並且引進日本柳杉作為造樹林樹種,所以太平山的林相,無法恢復成以往多樣化的森林。

    奧萬大森林遊樂區步道(邱慶耀 攝影)奧萬大森林遊樂區步道
    (邱慶耀 攝影)
    • 奧萬大森林遊樂區

      地 點:南投縣仁愛鄉親愛村
      海 拔:約1,100~2,600公尺
      觀光景點:在進入奧萬大之前,沿途就有許多小棵的楓樹,秋冬來臨時,就像一個紅色隧道。進入遊樂區後有森林浴步道,可以一邊賞鳥、飛瀑等,享受森林浴,後面還有一大片的楓香純林,深秋時黃紅色楓香林是最受遊客歡迎的。
      遊玩季節:全年都適合。
      環境影響:大家都為了欣賞美麗的楓葉,大家都一窩蜂的跑去奧萬大,人非常的多,不僅製造了很多髒亂,而且也有許多遊客喜歡亂摘楓樹上的楓葉,更破壞當地的生態,政府應該管制遊客的數量,要做好教育宣導工作,這樣美麗的楓葉才會永續,留給下一代子孫更好的環境。

    賽嘉航空公園合歡山森林遊樂區
    (賴志鵬 攝影)
    • 合歡山森林遊樂區

      地 點:南投縣仁愛鄉與花蓮縣秀林鄉交界處
      海 拔:約3,000~3,500公尺
      觀光景點:這個森林遊樂區大部份都在於高海拔的地方,氣候春夏秋冬非常分 明,經年低溫,風景變化非常大,又因為交通便利,是觀賞台灣高山特有景觀的最佳地點。冬季雪景為本區最大特色,因為有特殊地理位置及地形,因此冬天的時候寒流來臨時會開始下大雪,積雪深厚,十分適合賞雪、滑雪等活動。夏季時則適合避暑與觀賞高山植物所綻放的美麗花朵,別有一番不同的景致。
      遊玩季節:全年都適合(12~3月會下雪)
      環境影響:在我們台灣,很多事情都像一窩蜂般愛湊熱鬧,到了賞雪的季節,合歡上都是滿滿的人潮,不僅製造了髒亂,也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這是遊樂區管理單位事先未做好遊客總量管制及考慮到環境負荷量有關。

    東眼山的樟殼林(邱慶耀 攝影)東眼山的樟殼林(邱慶耀 攝影)
    • 墾丁森林遊樂區

      地 點:屏東縣恆春鎮墾丁里公園路
      海 拔:約200~400公尺
      觀光景點:這裡的地質都是由早期珊瑚礁岩所構成,約形成8至12萬年前,在地層上叫做恆春石灰岩。另外,這裡的落山風氣候也成為墾丁森林遊樂區的一大特色。來這裡除了可以觀賞珊瑚礁、鐘乳石山洞外,還有一千多種的植物、臺灣獼猴及季節鳥,也可享受森林浴的感覺,也可以觀賞台灣海峽、巴士海峽及太平洋。
      遊玩季節:全年都適合。
      環境影響:由於墾丁森林遊樂區,遊客眾多,面臨極高的開發壓力,又鄰近住家常有民眾飼養的牛隻闖入;再加上區內遭受外來種植物侵入,例如銀合歡,高位珊瑚礁生態系造成相當大的威脅。另外,千百年才會形成的石鐘乳及石筍,是從水中所溶蝕的碳酸鈣成份,滴滴凝聚而成,大約要30年才能長成1公分,是國家最可貴的自然寶藏,由於過去民眾、遊客的無知破壞,令人痛心。為了保留這一塊美麗的樂土給子子孫孫享用,希望每位遊客共同努力來維護。

    知本森林遊樂區白榕(邱慶耀 攝影)知本森林遊樂區白榕
    (邱慶耀 攝影)
    • 知本森林遊樂區

      地 點:臺東縣卑南鄉溫泉村
      海 拔:約110~650公尺
      觀光景點:特別要介紹遊玩的地方是好漢坡,好漢坡因坡度很陡而命名的,雖然長度只有320公尺,但是落差卻有150公尺,總共有792個階梯,是考驗耐力與衝勁的最佳場所,去知本森林遊樂區時可以挑戰好漢坡,爬到坡頂沿著榕蔭步道健行,到處都可以看見千根榕,相當壯觀,是為本區一絕。在86年時,就陸陸續續於在園區內興建森林浴步道、野餐區、野營活動場、山莊花園、休憩區、遊客服務中心邊坡等林木上,種植東部特有原生種蝴蝶蘭,希望遊客漫步園中步道享受森林浴外,也可欣賞優雅的蝴蝶蘭花,更有盛開梅花及其它四季花卉可供欣賞。
      遊玩季節:全年都適合。登山健行、森林浴、賞鳥、野餐、學術研究、賞景、攝影。
      環境影響:知本遊樂區的設施太過於水泥化,沒有融入自然環境,步道週邊都沒有原生木,都是種植園藝植物及外來種,又加上天氣潮濕多雨時,遊客行走的步道容易長青苔,會讓遊客造成跌倒而受傷;另外,森林親水區太過水泥化,也沒有用生態工法來建設,森林遊樂區變得太公園化,失去了森林的感覺。

    清境農場每逢假日時,都會湧入大批觀光客,滿山滿谷都是人,造成旅遊品質降低,造成大料的垃圾與廢水(廖逸涵 攝影)

    清境農場每逢假日時,
    都會湧入大批觀光客,
    滿山滿谷都是人,
    造成旅遊品質降低,
    造成大料的垃圾與廢水(廖逸涵 攝影)

    清境農場青青草原原本是一片綠意盎然,但加上人為破壞及踐踏草原,使得青青草原變成一片枯地(廖逸涵 攝影)

    清境農場青青草原原本是一片綠意盎然,
    但加上人為破壞及踐踏草原,
    使得青青草原變成一片枯地
    (廖逸涵 攝影)

    • 清境農場

      地 點:南投縣仁愛鄉境內
      海 拔:1,700~2,100公尺之間
      觀光景點:被 喻為『霧上桃源』的清境農場,是全台唯一的高山農牧場,清境農場為一開放式農場,依各景點的特色大致可分為果園、畜牧、花卉、茶園四大區域,全區有包含6 個主要村莊、清境十景、六大觀景步道....等範圍。在於畜牧區的青青農場,在一大片綠油油的草原上,有一大群綿羊在草原上悠閒地散步,讓人彷彿置身於紐 西蘭,讓人頓時卸下在都市的壓力與煩惱,放鬆盡情地享受鄉野情趣。 在青青草原上還有受到許多遊客歡迎的『羊咩咩脫衣秀』,是由來自紐西蘭的台灣女婿格蘭先生與他的太太吳惠慈小姐共同主持,表演羊兒剃毛與紐西蘭牧羊犬趕 羊、綿羊生態知識、模擬趕集市場賣羊喊售,精采的表演總是惹的觀光客哈哈大笑。最適合到清境農場的季節是3~5月,氣溫適宜。3月開始牧草再生,草地漸漸 轉綠,牛羊群也陸續產下小牛羊,農產方面桃花、梨花、蘋果花陸續綻放。到了4月梅子成熟、春茶採收,牧羊區毛地黃盛開一片奼紫嫣紅。5月時,紅肉李成熟、 奇異果開花,牧區野菊花也正值盛開,煞是美麗。
      遊玩季節:全年都適合。
      環境影響:在 政府觀光客倍增政策推動下,超限利用與不當開發時有所關係,清境農場的哀愁在政府未整體規劃的情況下大量產生。大量的遊客受到美麗的風光吸引,但是因為地 形受到限制,道路容量不足,每逢假日就會塞車,空氣污染的非常嚴重;大家為了賺錢、求生,強建、搶建民宿,翠綠林園變成豪華卻不合法的民宿,沒有營業執照 的民宿更高達一半,更有自己私設混凝土鋪面道路,嚴重破壞環境;民宿房間數量激增且集中,生活廢污水四溢、垃圾遍地、超量用水、濫接管線等事實已經嚴重破 壞清境農場的美麗。政府單位以高山旅遊資源的珍貴,為避免資源受到過度使用與破壞,行政院通過了「國土復育條例」,條例中規定中部地區海拔1,000公尺 以上的山坡地為一級山林保護地帶,「應永久保留自然狀態,禁止農耕與其他各項開發」。清境農場的高度顯然高於規定高度,因此,除國防、公共(用)設施及生 態旅遊之外,是不能有任何開發與農耕的行為,對於嗚咽的清境農場不啻是一線生機。另外,條例亦規定超限利用地區、生態環境嚴重破壞者,「得」劃定為「國土 復育促進地區」,一旦山坡地劃定成復育促進區將禁止任何開發行為,根據上述事實,清境農場理應列為「國土復育促進地區」進行環境復育。但是,近來卻聽到清 境地區的民宿業者將「國土復育條例」視為斷其生路的惡法,擬抗爭到底一事,實在是「惡人先告狀」最好例證。 所以,此條例若通過立法且能有效執行的話,清境農場的非法民宿與超量建設將消失,也無法再以原地主申請農舍之名義,取得合法建物後再轉售,而讓清境農場真 正能休養生息,回復清靜,並保障合法業者及當地居民之經濟能力與生活品質。此外,地方政府若能與中央政府合作導入正確且健康的旅遊活動,輔導當地居民發展 出屬於自己的文化、藝術、生態環境等特色,再與合法之民宿業者合作推動生態旅遊,讓希望遠離都市擁擠、繁忙生活的民眾能在清境農場找到想要的清靜,擁抱山 林。

    • 遊樂區對森林環境的影響及面對的問題
      多年來,台灣國民所得日益增加,大家都非常重視週休二日之休閒活動,最近年生態旅遊風氣興起,因此許多國家森林遊樂區便成為許多人的遊憩地點,但是開發森林國家公園仍有許多問題需要改善,綜合以下以點來探討之

      (A) 遊客集中,自然體驗不夠
      因為大家都喜歡從事休閒活動,而且是紓解工作壓力的方法,所以超過七成的遊客集中於星期六及星期日前往各森林遊樂區,造成大家不懂的好好欣賞大自然,在森林遊樂區亂丟垃圾,使得環境髒亂及無法讓森林的資源一直利用下去。
      (B) 點狀發展,限制遊程規劃
      目前台灣森林遊樂區每個都自己獨立發展經營,所以大家都很難以進行非常多樣化的旅遊體驗,也阻礙了全面性生態旅遊活動的推展,若能由主管機關推展使旅遊更多元化,完成網絡化之遊程設計,讓大家更能體驗到森林各種不同的美妙之處。 譬如要去八仙山森林遊樂區之前,可以去新社吃風味餐,接下來可以去谷關遊樂區觀看地質變化,在去八仙山森林遊樂區好好享受森林浴,享受豐富的生態之旅,這樣旅遊會變得相當豐富
      (C) 缺乏整合,旅遊特色不彰
      森林旅遊因該要兼具地方特色產業的發展,過去政府機關經營之森林遊樂區和民間產業及社區發展都很明顯的相互區隔,所以沒有辦法加入地方民俗技藝及文化活動,導致除了只有自然景觀可以欣賞之外,都沒有當地自然旅遊的特色,也讓地方的經濟沒有完全發展,是相當可惜的。
      (D) 解說品質未能與環境特色結合:
      過去的森林遊樂區經營,跳脫不了某部份的人工設施發展,導致遊客集中於遊樂設施區,因而忽略生態旅遊的深入體驗。
      (E) 遊樂區設施水泥化
      大家在開發前都沒有想到「森林風景建築」的模範,大部分的發展過於像都市和遊樂園一樣,早期園區內多建設不透水層,建設材質多水泥與都市型材質與造型,造成園區內建設悖離永續綠建築之趨勢,應再加強「森林遊樂區」永續發展規劃與設計之規範擬訂。園區內之人工設施欠缺嚴謹規範致其開發強度、建蔽率、容積率不一,加以早期多未有建照,形成更新與管理整建上之困難,應做一徹底體檢。
      (F) 開發森林遊樂區卻乏主題特色資源研究與營造
      開發森林遊樂區後,應該要依照不同經營目標而進行不同內容之調查與長期監控,目前關於森林的資源與遊樂區(開發區)之生態資源、調查、資料庫建置與長期追蹤,欠缺系統化之標準作業模式,需要共同一起來檢討。
      (G) 引入外來種
      遊樂區以外的資源利用模式與型態會影響區內之品質,而往往私人農場、遊樂據點等都在遊樂區內或附近,而且經營方式對區內之生態衝擊與威脅(如農場之使用會排出廢水及垃圾、外來種的入侵,來創造各種景觀的特色等),應該要建立一個監測系統,清除外來種進行生態復育。
      (H) 未建立山區型建築規範造成維護管理之負擔
      大部分的遊樂區均位於中低海拔溫濕或濕熱環境,日夜溫差非常的大,對於區內相關公共設施、建築,並沒有依照森林原有特質來發展,建造工法與技術,所以時常造成更新、修復管理的高成本,這也是目前很多森林遊樂區的共通問題。

    林肯大郡倒塌災情(賴志鵬 攝影)

    烏來鄉台9甲縣道路上涼亭坍方
    (廖逸涵 攝影)

    通往神木村的新中橫公路被土石流沖毀(王怡平 攝影)

    烏來鄉台9甲縣道路上樹木下方道路坍方
    (廖逸涵 攝影)

    • (2) 住宅區  目前台灣有很多社區及住宅都喜歡蓋在山坡地上,在蓋房子之前小朋友你有想過嗎?原本要保護土地森林的樹,都不見了,整個山坡上都是光禿禿的一片,而不是小朋友想像中綠油油的一片,你忍心一直讓森林永遠哭泣下去,造成一發不可收拾的悲劇嗎?我們要告訴小朋友現在台灣蓋在森林上的房子破壞情況的幾個案例。
      林肯大郡
      本案發生在86年8月18日,那時候溫妮颱風過境,攜帶非常多的雨水而且滲入地下,又加上賀伯颱風侵襲,更加造成林肯大郡邊坡的岩盤因為地下水壓力作用,所以造成地層滑動,擋土牆、格梁及地錨都沒有辦法支撐岩體下滑力量,而瞬間就坍塌,大量的泥石衝向林肯大郡,房屋幾乎全部傾倒,死傷非常多人。
      淡水米蘭山莊
      民國76年10月27日的時候,台北縣淡水鎮米蘭山莊曾發生四棟別墅坍滑之災變事件,民國83年7月21日晚上時左右,又發生一棟三層房屋滑坡下陷達五十多公尺事件,而民國68年施工期間也曾發生陡坡滑移現象,整地工程也處理好了。但是民國76年的坍方現場可看的出來,原因是回填基地和排水系統不良,所以造成坍方,但是並沒有造成人員死亡。
      汐止瑞士山莊
      在汐止瑞松街152巷一帶的瑞士山莊,在完成後14年,民國85年11月16日發生嚴重的路面下塌和龜裂現象,整個馬路龜裂得非常的大。原因也都是社區之坡邊排水系統不足與不良,所以長期滲水到地下,造成地層軟化,而且房屋的擋土牆都非常簡易,沒有辦法長期扺抗土石流。。
      神木村
      民國85年7月31日賀伯颱風過境,在阿里山地區帶來達1000毫米的日降雨量,所以陳有蘭溪與八掌溪上游主、支流的都發生土石流災害,造成生命財產嚴重損失。 首先神木國小在一瞬間就被土石掩埋,還有入山檢查哨、神和橋都被沖毀,沿線河床巨石多而且大,觸目驚心,幸好小朋友都在放暑假,所以沒有人受傷。87年5月9日下午5時,神木國小前的霍薩溪橋又因為出水坑溪再次發生土石流現象,而且眼見颱風季節又快接近,面對因賀伯颱風堆置在河床中的巨大土石,居民心中對土石流的恐懼又再度上升,時時都擔心土石流會摧毀他們的家園。
      泰雅鄉士林村
      苗栗縣泰安鄉的梅園村、鼻象村及士林村,前臨大安溪,背倚馬拉邦山,地處偏遠,有泰安鄉「南三村」之稱,為泰雅族部落群聚之地。 南三村在1999年的921地震中受到災害崩塌,從此與土石流結下不解之緣。2年後的桃芝風災造成很多條的道路中斷、路基下陷,對外交通中斷,使得1,800位居民面臨斷糧的危機,都仰賴直昇機載運貨資。再過3年,舉行泰雅族「 馬厚季」祭拜先人的祭典,敏督利颱風再度讓部落變成孤島。 921地震後,中部受災區的土石流潛勢溪流由原先的134處增加到370處;桃芝風災襲颱後,又增加為655處。921大地震使得台灣原本就破碎的地質環境更加不穩定,迫使土石流潛勢溪流的研判標準不斷下修,面對自然的災害在也不能心存僥倖。

      這2年多來台灣為提振觀光產業,推動生態旅遊年的政策,並因應加入WTO,而強力推廣休閒農業,加上各地社區營造、民宿的流行、公務人員國民旅遊卡的發行等,各旅遊地都呈現大肆翻修、大興土木的現象。各個山區逐漸匯聚了一批人上山發展。
      高山蔬果的問題最近很熱門,除了風災造成的土石流災情,農藥問題也緊跟著浮上抬面,在高山上利用高海拔冷涼的氣候條件,栽培冷季蔬菜,其產品在市場上常形成獨佔情勢,尤其每遇颱風豪雨,常將平地菜園淹沒,蔬菜因此而腐爛,高冷蔬菜則趁機出貨而大發利市,無怪乎林農不顧合作造林租約限制,紛紛改種回收快、經濟價值高的高冷蔬菜。
      高山農業的存廢,在於它的價值,而不是災害,如果山上土石成災就急急按上罪名,廢止高山農業、居民遷村,那麼雲嘉濱海地層下陷是否也得停了養殖業,驅走沿海居民?如果沒有找出解決之道,將停業、遷村作為萬靈丹,這樣反而會造成其他的問題產生。台灣多高山,平原腹地狹小,人口增加勢必向山區發展,遇災封山不是長久之計,高山的過度開發固然危害生態,但是也不該閉鎖山區,取締濫墾地保護生態是政府責任,同樣地適宜的土地規劃,保護高山上珍貴的農業區,也是政府的責任。有限的種植及挑選適合地點的種植,加上適度的水土保持,高山蔬果其實不會造成危害,就像農民最愛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土是農民的命,誰願意讓它流失掉」。
      從賀伯颱風、九二一地震、桃芝到敏多利颱風,土石崩落大多為自然林地,開墾的農地並不是災害主因,反而農業聚集的村落成為最直接的受災地區。對於受災的山區,能改善的就該全力改善,在農業與生態之間,找出人與自然的共同生存的方法。若是真的沒有辦法可以改善屬於高危險的自然林地,那除了遷走受害的災民外,也要輔導他們其他謀生方法,畢竟是政府曾經積極推展高山的農業,雖然後來禁止開發高山林地,但是危害已經造成,才讓這群高山農民被迫面對艱危、流離山間。

    烏來鄉台9甲縣道路上涼亭坍方(廖逸涵 攝影)

    烏來鄉台9甲縣道路上涼亭坍方
    (廖逸涵 攝影)

    烏來鄉台9甲縣道路上樹木下方道路坍方(廖逸涵 攝影)

    烏來鄉台9甲縣道路上樹木下方道路坍方
    (廖逸涵 攝影)

    • (3)交通建設

      南橫公路
      南橫公路因為道路一直崩塌,所以隧道就不斷地愈蓋愈大,為了要把公路邊的雜草去除,公路人員噴灑除草劑,讓岩石暴露,造成下大雨時,沒有植物的保護,大雨不斷沖刷,又讓公路崩塌,道路越來越爛。

      雪山隧道
      北宜高雪山隧道是政府的重要交通建設,目前已經通車,宜蘭房地產已經開始慢慢上漲。可是北、宜兩地山泉水卻大減,苦了經營茶園、魚池、梯田的農民,他們還擔心隧道排出的廢氣,會破壞鄉居清新的空氣。 雪山隧道於民國80年開工,去年初大體完工,隧道鑽掘機深入萬年封閉的岩層,挖破地底水櫃,使世代儲存的地下水東流入海。坪林鄉從前靠山泉水灌溉的茶園,如今得靠老天下雨,才能正常生長;過去1年2穫的梯田,失去泉水滋潤,只能1年1穫。還有魚池、菜圃,屬於休閒產業的露營地,也因為龐大隧道工程帶來的生態改變,影響其生計。 竹風蘭雨的宜蘭縣,位於雪山隧道東邊,一向因雨量多而鮮少有缺水問題。大隧道施工期間,因氣候變化,湧泉水量減少,頭城鎮的金面里、福成里、金盈里等地,竟也鬧缺水問題。
      前台北縣副縣長李鴻源說:「決定挖雪山隧道,根本就是錯誤政策。」工程費多花了300億元,還流掉上億立方公尺的地下水源。十幾年來,台灣自然環境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國土復育刻不容緩;而雪山隧道流走的地下水,已難回復。 「千年水脈流失恐怕難以回復了。」台大環工所教授曾四恭說,雪山山脈長時間累積的地下水層,隨著隧道開挖而滔滔入海,水脈一斷,人為力量無法復原,即使大自然會復育,也是遙遙無期。
      一般人現在看到的是山泉水減量,威脅到農產業和休閒產業,專家看到的是未來更大範圍的缺水問題。因為交通會帶動產業發展和經濟繁榮,北宜高通車後,人口往宜蘭流動,水源問題就會浮現。
      李鴻源評估,會有百萬人移居宜蘭,房地產蓬勃發展,就像桃園受益於中山高速公路一樣,宜蘭勢必「桃園化」;隨之而來的水資源不足問題,該如何解決?何況宜蘭根本沒有地方可建水庫,再取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嗎?
      宜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張智欽比較樂觀,他表示,儘管挖斷了千年水脈,導致部分地區地下水位下降;但宜蘭多雨,這些地下水終究會補回來。地下水位下降,很可能是聖嬰現象的影響,最近4、5年來的氣象劇變,可說是過去60年來罕見的現象。

      雪山隧道
      北宜高雪山隧道是政府的重要交通建設,目前已經通車,宜蘭房地產已經開始慢慢上漲。可是北、宜兩地山泉水卻大減,苦了經營茶園、魚池、梯田的農民,他們還擔心隧道排出的廢氣,會破壞鄉居清新的空氣。 雪山隧道於民國80年開工,去年初大體完工,隧道鑽掘機深入萬年封閉的岩層,挖破地底水櫃,使世代儲存的地下水東流入海。坪林鄉從前靠山泉水灌溉的茶園,如今得靠老天下雨,才能正常生長;過去1年2穫的梯田,失去泉水滋潤,只能1年1穫。還有魚池、菜圃,屬於休閒產業的露營地,也因為龐大隧道工程帶來的生態改變,影響其生計。 竹風蘭雨的宜蘭縣,位於雪山隧道東邊,一向因雨量多而鮮少有缺水問題。大隧道施工期間,因氣候變化,湧泉水量減少,頭城鎮的金面里、福成里、金盈里等地,竟也鬧缺水問題。
      前台北縣副縣長李鴻源說:「決定挖雪山隧道,根本就是錯誤政策。」工程費多花了300億元,還流掉上億立方公尺的地下水源。十幾年來,台灣自然環境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國土復育刻不容緩;而雪山隧道流走的地下水,已難回復。 「千年水脈流失恐怕難以回復了。」台大環工所教授曾四恭說,雪山山脈長時間累積的地下水層,隨著隧道開挖而滔滔入海,水脈一斷,人為力量無法復原,即使大自然會復育,也是遙遙無期。
      一般人現在看到的是山泉水減量,威脅到農產業和休閒產業,專家看到的是未來更大範圍的缺水問題。因為交通會帶動產業發展和經濟繁榮,北宜高通車後,人口往宜蘭流動,水源問題就會浮現。
      李鴻源評估,會有百萬人移居宜蘭,房地產蓬勃發展,就像桃園受益於中山高速公路一樣,宜蘭勢必「桃園化」;隨之而來的水資源不足問題,該如何解決?何況宜蘭根本沒有地方可建水庫,再取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嗎?
      宜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張智欽比較樂觀,他表示,儘管挖斷了千年水脈,導致部分地區地下水位下降;但宜蘭多雨,這些地下水終究會補回來。地下水位下降,很可能是聖嬰現象的影響,最近4、5年來的氣象劇變,可說是過去60年來罕見的現象。

    溪頭三號坑的蛇籠護岸(侯仁傑 攝影)

    溪頭三號坑的蛇籠護岸(侯仁傑 攝影)

    南投內湖大溝溪砌石護岸工程(侯仁傑 攝影)

    南投內湖大溝溪砌石護岸工程(侯仁傑 攝影)

    • 自然方面:

      (A) 崩塌:
      為斜坡上的土塊,因其本身重力或外來因素,如地震、豪雨、洪水、開挖等之誘發而脫離其基層,向外側或向下移動現象。而型態可分為地滑及山崩兩大類。地滑可分為平滑式滑動及旋轉式滑動;山崩可分為崩落、滑落和流動三種。如果坡地住宅建築基地如位於太陡、太近的山坡邊緣,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崩塌。 新北市五股區觀音山凌雲禪寺都曾經發生後山崩塌,毀壞廟舍災害。且據台灣大學張石角教授調查新北市境內有24處潛在危險崩塌地。
      (B) 土石流動:
      大多為溪谷內堆積有大量活動性的土石,受雨水及溪床逕流影響,使得堆積物成飽和狀態,在受重力牽引下,形成粘稠狀流體,順坡而流。由於土石流的衝力非常大,只能直道而行,所以位在這個路徑上的構造物,難免受到影響,造成橋斷、屋毀。坡地住宅如位於其路徑上及下游平原沖積扇內,可能受其波及淹沒。土石流的發生需具備足夠水深、足夠土石材料及足夠的溪床坡度等要項。在台灣著名的案例為民國79年歐菲莉颱風造成的花蓮縣銅門村土石流及85年賀伯颱風造成的南投縣信義鄉神木村土石流,兩者均造成當地嚴重的災害。另根據成功大學謝正倫教授調查新北市境內的土石流危險溪流有42處,應請民眾特別注意防範。
      (C) 地震:
      台灣由於位於歐亞大陸板塊及菲律賓海洋板塊的交界處,受到其碰撞、擠壓,使得地震頻仍,造成山崩、地裂、房屋倒塌等不幸事件。
      (D) 颱風豪雨:
      台灣平均每年3.5次的颱風豪雨,常常為山坡地帶來充沛雨量,土壤受雨水滲入飽和的結果,造成支持力降低,引起邊坡坍塌;逕流沖刷的結果,造成土壤流失甚至釀成洪患。民國85年賀伯颱風造成台灣多處重創及86年溫妮颱風造成台北縣汐止(今新北市汐止區)林肯大郡災變均是著名案例。

      人為方面:

      (A) 不當開挖:
      截斷順向坡坡腳而暴露岩層面,地層失去支撐,引起山坡滑動。如汐止林肯大郡案即是。
      (B) 不當的高填土:
      建築基地於山凹或溪谷上填土而成,破壞自然平衡,如工程施作不實,易有地滑災害。如三峽白雞山莊、淡水米蘭山莊案即是。
      (C) 不均勻沉陷:
      建築基地一邊位於岩盤上,一邊位於未經夯實的填土區上。
      (D) 地層下陷:
      建築基地位於石灰岩發達地區或地下水超抽、地下採礦地區(如新北市瑞芳地區)。
      (E) 基地上游的不當開發:
      覆蓋表土裸露,造成逕流增加;土壤沖蝕力變大,造成土石竄流,影響下游居民的安全。如許多的山坡地違規開發案,常出現水土流失現象,造成損鄰事件。

      如何減少對森林山坡地的破壞呢?有以下列幾點可以提供參考

       降低開發強度:
      目前均依據「山坡地開發建築管理辦法」及「水土保持技術規範」來規範山坡地開發的依據。也能依照每一個地方山坡地的需求與特性,事先要先調查、規劃、評估,以使國土資源得以調養生息,不致造成短時間內過度開發。
      儘速劃定特定水土保持區:
      依據「水土保持法」將重要的水土資源區或敏感區(如土石流、崩塌地危險區)劃定為「特定水土保持區」,加以管制開發行為。
       設置緩衝帶:
      依據「水土保持技術規範」第350條規定設置,以降低土石崩落之危險。坡地住宅開發行為,以工程、農藝或植生方法,要求確實做好水土保持處理與維護。
      警報或監測:
      對於已經調查的潛在危險區,應該設立警告標幟或公告警戒事項,也要研究擬訂預警系統;對於位於環境敏感區或大型坡地建築開發行為,要求業者也要研究擬訂監測計劃,長期對環境進行監測。
      落實專業技師簽證制度:
      依據「水土保持法」第六條規定,必須由專業技師執行水土保持處理與維護之規劃、設計及監造工作。做好防災教育宣導,於地震或颱風豪雨過後一周內,提醒民眾勿進入潛在危險區,以避免災害發生。
      建立山坡地基本資料庫:
      整合山坡地氣象、水文、地質、土石流及崩塌地危險區等基本資料,廣為宣傳,以供業者規劃設計及民眾進入山坡地活動參考。道路生態工程
      小朋友我們了解為什麼會發生崩塌的原因了,既然大家都知道山坡地一直開發及開墾會造成更多的傷害,我們現在要做的應該是用生態工法來慢慢回覆大自然的面貌。
      小朋友一定不曉得什麼較生態工法,就簡單的告訴小朋友吧?生態工法是說「地球是由森林、草原、海洋、湖泊、濕地等各種不同生態系組成的,每一個生態系都有不同的環境和生物,而隨著環境的不同,工法的設計也要跟著改變。生態工法沒有固定的形式,必須經由對生態環境的全盤了解,才能減輕對環境的影響,稱為生態工法」。


      現在已經有很多山坡地生態工程及道路山坡地工程都已經施工完畢,簡單來介紹幾個例子吧!

      (A) 士林區力行段及華岡段崩塌裸露地處理工程
      概述:陽明山國家公園士林區力行段及華岡段因為屬於容易崩塌路段,為保護山坡地與減緩土石崩塌的危險,養護單位以生態工法來解決本區面臨的問題,使國家公園內的環境不受一般傳統工程的破壞,保留了完整生態系的功能,並對自然景觀具有美化的效果。
      在坡面植物生長的工法上,初期先用稻草蓆覆蓋,可減緩雨水直接沖刷土面,等到之後稻草蓆腐爛後,可直接作為植物生長肥,提供植物良好的植物生長環境。本工程也重導水處理,根據不同地形規劃適合的截水溝,來減低嚴重沖刷的問題。本工程的經費十分節省,主要原因是雇用在地人以人工方式進行,建材均運用當地剩餘土石,大大減少運輸的成本,是國內生態工法案例中值得肯定的例子。

      生態工法:截洩溝、縱向排水溝、靜水池、打樁編柵

      (B) 埔里土石流崩塌地源頭植生護坡治理計畫
      概述:埔里鎮四面都是山,是典型的陷落盆地城鎮。921大地震的時候造成埔里盆地周邊250多處嚴重的崩塌,潛藏有嚴重的土石流災害危機。過去台灣整治土石流災害,都是以興建擋土牆的治標工法為主,不但每公頃經費動用上千萬元,而且擋土牆的作用,最多只能維持兩年就會倒塌而失效,根本沒有辦法法來根治災害。所以,公共工程委員會決定在有配合意願且崩塌較嚴重的埔里、中寮、草嶺等地方,展開「土石流崩塌地源頭植生護坡治理計畫」,目的在雇用災區在地失業的民眾,以生態工法造林治理自家後山的崩塌裸坡,杜絕土石流的發生。首先,人工攀爬到各山頭的崩塌地裂源頭,先就地取土石將裂縫填實,讓地裂在各項天候變化中自然癒合。然後再縱向截開小山溝疏導排水,使水流的沖力不致再擴大崩塌,給予坡地安定的力量。並同時以橫向打樁編柵的工法,就地取土石,堆砌成梯田般的堆積角或沉砂淺壩,讓草種子與植栽可以落地生根攀住土石,達到水土保持的效果。所有植物生長的樹種可以讓鳥類、蝴蝶等生物棲息繁殖、覓食的本土樹種,將來會形成豐富的自然生態。

      生態工法:打椿編柵、排水道、植生護坡

      (C) 烏石坑土石流崩塌地整治工程
      概述:烏石坑溪是台中市大安溪之支流,民國88年921大地震,因一系列北走向至東北-西南走向之正斷層,於台中市和平區自由村之雙崎竹與三叉坑部落間,餘震不斷,造成大面積的土石崩塌以及土石鬆動的情形,緊接著民國90年桃芝風災帶來嚴重的土石流災情,所以,政府決定進行烏石坑土石流崩塌地整治工程,以生態工法的技術,取代傳統攔砂壩以及蓄砂池的施工方式,期望能根本解決這個區域土石流的危害。

      生態工法:人工復育裸坡植生、打樁編柵

      (D) 二仁溪瑞山護岸工程
      概述:二仁溪發源於高雄市內門區木柵村山豬湖,流經過高雄市與台南市,主流長約62.2公里,流域面積約為340平方公里,出海口位於高雄市茄萣區白砂崙北方。台灣雨季多集中在夏季,本區屬泥岩地質,質地脆弱,加上植被生長狀況不佳,因豪大雨而導致河岸沖刷侵蝕,以致河岸兩側土地嚴重流失。本施工工程位於二仁溪流域瑞山段,海拔高度約為70公尺,養護河岸長約390公尺。因此,養護單位為穩固河岸邊坡,並兼顧河川生態保育的價值,以生態工法進行本護岸工程。

      生態工法:石籠固床

      (E) 二仁溪大坪排水路改善工程
      概 述:二仁溪是台灣的主要河川之一,為高雄市、台南市的界河。因為受到1999年7、8月間豪雨侵襲,導致二仁溪河道邊坡嚴重坍方,危及大坪村對外聯絡道路,道路邊坡滑動,路面產生裂縫。因為該地區屬於泥岩地形,地質容易受到雨水及風化侵蝕,再加上天然植被面積低於10%,而河床至道路之間高差達32公尺,傳統工法難以克服這樣的地形。因此,為了有效改善邊坡穩定度並維護河川區域豐富之動植物生態,水利署第六河川局排除以往一般常用的水泥構造物,而採用生態工法來施建邊坡保護措施。

      生態工法:加勁擋土牆、植生護岸

      (F) 高鐵林口流蘇樹保護及官田水雉保育
      概述:高鐵自台北至高雄左營,全長約345公里, 縱貫整個西部地區;而在規劃路線時,為求得鐵路開發與生態保育的平衡,特別對其中多處生態敏感區,做監測評估和替代補償,以求將生態衝擊減至最輕。
      林口流蘇樹保護: 每年2至4月為流蘇樹的開花季節,其花為白色,似雪,形如流蘇,因此又稱為「流蘇樹」。台灣主要分布在桃園、大溪、角板山和南崁溪,是台灣原生種的稀有植物,數量稀少又容易遭受挖掘破壞,需加以維護。台灣高速鐵路C210標路線上為流蘇樹的分布區,北起樹林大漢溪口,南迄中山高速公路之林口隧道出口附近,全長約計11.3公里,因此將採用隧道方式,通過流蘇樹主要之生長地,穿越林口台地的下方,降低對自然環境造成破壞,保護流蘇樹。
      官田水雉保育:1994年,高鐵路線確定將經過水雉的主要棲地葫蘆埤、德元埤一帶。根據中華鳥會在1997年的調查,當時水雉總數已經不到50隻,瀕臨滅絕。於是經過環評審查,由高鐵公司及台南縣政府,負責找地營造適合水雉棲息的環境以做為補償。

      生態工法:植物生態調查、生態道路規劃、棲地補償

      (G) 國道3號生態工法
      概述:國道三號全長432公里,北起基隆、南至屏東,貫穿整個台灣西部。為了落實交通建設與環境生態並存並榮的理念,在沿線各路段的道路設計中加入生態的考量,將道路系統對鄰近生態系統的衝擊降到最低。
      可分為規劃設計、邊坡保護、排水、箱(管)涵、橋梁、隧道、擋土、柵欄、照明及交控、服務區、交流道及施工管理等12個部分。在規劃設計方面以生態調查、衝擊評估以及替代補償為主要設計理念。在邊坡保護、排水、箱(管)涵、橋梁、隧道、擋土、柵欄的施工方面,主要強調與自然景觀融合以及避免切斷當地物種的活動路線。在服務區、交流道方面,以符合綠建築規範以及創造多樣性棲地為主。

      生態工法:打樁編柵植生、生物廊道、棲地營造

        凍頂山在台灣南投縣鹿谷鄉東面,為鳳凰山的分脈,蜿蜒數十公里,目前所稱的「凍頂烏龍茶」產地,包括屬於鹿谷鄉的彰雅村、永隆村、鳳凰村、廣興村等。凍頂山雖名凍頂卻四季如春,年平均溫度為攝氏20度,常年多霧,日照較短,土質為紅土,最宜茶樹生長,其天然環境與福建武夷山可相媲美。 凍頂茶是100多年前從福建武夷山移植去的。據記載,清咸豐乙卯年(公元1855年),鹿谷鄉有一位林鳳池先生,自幼聰慧,勤學不倦,由當地父老資助,來福建省考試,中了舉人。當他衣錦還鄉時,閩省林氏宗親設宴慶賀,並邀請其到武夷山遊覽。林鳳池看到這里碧水丹山,風景秀麗,武夷山的「烏龍茶」馳名中外,便乘興來到武夷天心永樂禪寺小憩,拜訪該寺方丈,說明自己是台灣鹿谷鄉人,想購買武夷茶苗返鄉贈予鄉親,以報故鄉父老養育之恩。林鳳池誠摯的話語,感動老方丈,隨之贈送武夷「青心烏龍茶種」茶苗36株。囑咐說:"此為夷陵烏龍茶佳種,希細心照顧,如能分栽廣植則子孫享用不盡。"回鄉之後,林將攜回的茶苗24株分送給竹林村等地種植,均未成功。另12株送給凍頂山的林三顯先生種植成功,其後逐漸繁植成園。因其品種優良,加之精心栽培,附近農民均向林先生移苗廣植,成為今日凍頂名茶產區。後來,林鳳池奉旨晉京,將加工好的烏龍茶帶去獻給道光皇帝,皇帝一嚐,感到十分清香可口,連聲稱讚說"好茶、好茶",並問這茶是哪裡來的。林鳳池奏明來自祖家福建武夷山,移植在台灣凍頂山上。道光皇帝說:"好吧,這茶就叫凍頂茶。"從此台灣烏龍茶也叫凍頂茶。這一民間傳說,至今仍在台灣廣為傳頌。

    • (4)工業區及垃圾掩埋場開發

      工業區
      工業區從煙囪散發出的煙含有二氧化碳,會飄到天空上的雲,煙和雲會相互結合,結果造成酸雨,下雨時酸雨會破壞森林植物的根部及其他部份,使得植物生病,導致森林死亡。

      南港山豬窟掩埋場
      1993年台北市政府花了74億工程費用,闢建了65公頃的山豬窟衛生掩埋場,可以處理市民產生的垃圾及焚化廠的灰渣。隔年開始用的時候,溪水水質被污染的很嚴重,又因為地震不斷和垃圾擠壓,使底層隆起,進而造成污水沒有辦法順利的排放;另外,不透水布又鬆脫龜裂,再加上有大量的醫療廢棄物違法進場,所以每次下大雨的時候,山豬窟就會非常的臭。
      而且更令人擔憂的是,垃圾腐化後產生的高濃度滲流水,帶有很多的細菌、重金屬及有毒的物質,如果沒有將污水處理的話,那麼就會滲透到土壤中,使得森林的樹林根部腐爛,嚴重的話造成森林樹木全部枯死,森林將變成土黃的土地,沒有生機。

      【農業、林業開墾】

      (1)茶葉

      茶葉的小歷史

        根據史書記載,台灣早在300年以前就有野生的茶樹喔! 最早的茶葉記錄,是在好久好久以前(西元1624~1668年),荷蘭人佔據並統治台灣的時候,在這段期間,荷蘭人發現台灣人從灌木叢裡面,摘取一種樹木的嫩葉子,用它來製造清爽可口的日常生活飲料。 可是我們現在所喝的茶葉,並不是當時野生的茶樹,而是200年前從大陸運來的新品種呢!當時是由清朝管理台灣,他們將茶葉視為重要的經濟作物,所以鼓勵茶的生產,而當時台灣北部茶樹發育的很好,由此沿淡水河上游及其支流大嵙崁溪、新店溪、基隆河等三溪之間的丘陵地帶廣植茶樹,而農民多以製茶為副業。到了清嘉慶年間(西元1796~1820年),相傳柯朝氏自福建武夷山引入了新茶種,種植於節魚坑(今新北市瑞芳地區),並請了福建製茶師父來台灣傳授製作茶葉的技術,台灣才真正發展茶葉的生意,因此台灣產製包種茶、烏龍茶之技術乃源自福建。

        西元1964年至1967年間,政府除了輔導茶園更新機械及採摘技術以外,同時也研究碎型紅茶的製造技術,建立台灣碎型紅茶的國際市場,同時輔導東部花蓮及台東紅茶的開闢。西元1968年台灣省政府為了精簡機構,劃一事權,合併有關茶業技術研究單位,成立了台灣省茶業改良場。西元1973年全台粗製茶生產量達二萬8,000餘公噸,外銷達23,000餘公噸,其中綠茶佔78%,創台灣有史以來產銷最高記錄。西元1974年代,因世界發生能源危機,而且由於台幣升值,勞力缺乏,工資高漲,台茶逐漸喪失外銷競爭力,西元1986年外銷量降為10,000公噸,不足總產量的42%。換言之,台灣茶葉已由以往的外銷為主,逐漸轉為內銷為重,產製外銷茶為主的大型製茶工廠已由早期的400餘家,至今僅餘50家,代之而起的是分散在全台各茶區的自產自製茶農,目前已超出8,000家以上。而台灣包種茶及烏龍茶的產製技術也在政府有關機構不斷應用新科技新技術輔導茶農改進產製技術提高茶葉品質,已逐漸演變而自成一格,其外觀及香味與大陸烏龍茶截然不同;各茶區亦依其產製環境之特性而發展出各種特色茶。

      茶葉在台灣的分布

        台灣雖然主要生產半發酵的烏龍茶或包種茶,但全發酵的紅茶,特別是手採的高級紅茶在魚池及埔里也有生產,不發酵的綠茶則以三峽的龍井及碧螺春最為有名,椪風茶或稱為東方美人茶則是台灣特有之茶類。至於茶區分布狀況,從台灣南部到北部,以及花東地區都有,以海拔高度來看,由平地到高山均有分布。據統計全台灣約有43種的特色茶。台灣擁有生產茶葉所須的優良氣候、土壤、品質及製茶技術,勤奮的農民產製茶類很多,生活在台灣的人在品茗之餘不能不對台灣的茶葉有所認識。 台灣茶園面積有21,554公頃,主要分佈以北部和中部地區為主。台灣的產茶地區大致可劃分為北部、桃竹苗、中南部、東部和高山茶區等五個茶區:1.北部茶區:包括有新北市新店、坪林、深坑、石碇、三峽,台北市木柵、南港以及宜蘭縣大同鄉、三星鄉、冬山鄉及礁溪鄉等。2.桃竹苗茶區:包括有桃園縣、新竹縣、苗栗縣。3.中南部茶區:包括有南投縣、雲林縣、台中市、嘉義縣、高雄市、屏東縣。4.東部茶區:包括有台東縣、花蓮縣。5.高山茶區:是指台灣各產茶區內,海拔高度在1,000公尺以上的地區,包括有阿里山山脈、玉山山脈、雪山山脈、中央山脈和台東山脈等。

      凍頂烏龍茶的故事

        凍頂山在台灣南投縣鹿谷鄉東面,為鳳凰山的分脈,蜿蜒數十公里,目前所稱的「凍頂烏龍茶」產地,包括屬於鹿谷鄉的彰雅村、永隆村、鳳凰村、廣興村等。凍頂山雖名凍頂卻四季如春,年平均溫度為攝氏20度,常年多霧,日照較短,土質為紅土,最宜茶樹生長,其天然環境與福建武夷山可相媲美。 凍頂茶是100多年前從福建武夷山移植去的。據記載,清咸豐乙卯年(公元1855年),鹿谷鄉有一位林鳳池先生,自幼聰慧,勤學不倦,由當地父老資助,來福建省考試,中了舉人。當他衣錦還鄉時,閩省林氏宗親設宴慶賀,並邀請其到武夷山遊覽。林鳳池看到這里碧水丹山,風景秀麗,武夷山的「烏龍茶」馳名中外,便乘興來到武夷天心永樂禪寺小憩,拜訪該寺方丈,說明自己是台灣鹿谷鄉人,想購買武夷茶苗返鄉贈予鄉親,以報故鄉父老養育之恩。林鳳池誠摯的話語,感動老方丈,隨之贈送武夷「青心烏龍茶種」茶苗36株。囑咐說:"此為夷陵烏龍茶佳種,希細心照顧,如能分栽廣植則子孫享用不盡。"回鄉之後,林將攜回的茶苗24株分送給竹林村等地種植,均未成功。另12株送給凍頂山的林三顯先生種植成功,其後逐漸繁植成園。因其品種優良,加之精心栽培,附近農民均向林先生移苗廣植,成為今日凍頂名茶產區。後來,林鳳池奉旨晉京,將加工好的烏龍茶帶去獻給道光皇帝,皇帝一嚐,感到十分清香可口,連聲稱讚說"好茶、好茶",並問這茶是哪裡來的。林鳳池奏明來自祖家福建武夷山,移植在台灣凍頂山上。道光皇帝說:"好吧,這茶就叫凍頂茶。"從此台灣烏龍茶也叫凍頂茶。這一民間傳說,至今仍在台灣廣為傳頌。

       

    阿里山山區的茶園,破壞山地景觀(賴志鵬 攝影)

    阿里山山區的茶園,
    破壞山地景觀(賴志鵬 攝影)

    阿里山佳里村的茶園,地表裸露,易造成水土流失(賴志鵬 攝影)

    阿里山佳里村的茶園,
    地表裸露,易造成水土流失(賴志鵬 攝影)

    福壽山農場的有機茶園(李嘉馨 攝影)

    福壽山農場的有機茶園
    (李嘉馨 攝影)

    福壽山農場的有機茶園,找找看茶樹在哪裡?(陳章波 攝影)

    福壽山農場的有機茶園,
    找找看茶樹在哪裡?(陳章波 攝影)

    • 種茶對台灣的影響

        台灣的地理、氣候及環境非常適合茶樹生長,是世界有名的茶葉產區,所產製的茶葉包括綠茶、包種茶、烏龍茶及紅茶等,其中尤以包種茶及烏龍茶更是馳名世界。茶區分布狀況,從台灣南部到北部,以及花東地區都有,以海拔高度來看,由平地到高山均有分布。不管在平地或是高山地區,如果過度使用平地和山坡地栽種茶樹,在水土保持上都會造成負面的影響,因為在高山地區的茶園通常都是水源區的附近,所以茶園的開發對水源及土壤會有一定的影響,除此之外,在農藥上的使用也會造成對自然環境的污染,因此推動有機方式來栽種茶樹對大自然的生態會降低到最小的傷害。

      茶樹有機栽培是在於避免使用農藥及化學肥料來生產茶葉,它的目的是在於維護茶農及消費大眾的健康,保護大自然的生態環境。茶園有機栽培之方式在於使用有機質肥料來供給茶樹生長所需的養分,例如降低除草的頻率,將除掉的雜草留置地上自行分解為肥料;病蟲害的防治則採用非農藥的防治包括生物防治、人工捕捉的方式;雜草的防治採用方式如:機械及人工除草。在中部的福壽山農場裡的有機茶園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利用有機方式栽種茶樹,不但在品質上不受影響,對於自然環境的維護更是一大幫助。

    • (2)檳榔

      檳榔的小典故

        人類嚼食檳榔的歷史相當久遠,可追溯到公元前約900年前左右,古印度詩人馬哥的詩,記載Krishma王率領的士兵飲用椰子汁和嚼食檳榔的情景,此為最早的歷史記載。其後又有紀元前504年斯里蘭卡史籍記載斯里蘭卡公主以檳榔為禮物饋贈給照顧她的護士。而嚼食檳榔的習慣,普遍流行於東方世界,如東南亞國家、印度半島等。
      檳榔的屬名Arecae由馬來西亞土名拉丁化而來,其種名catechu則是馬來語的「一種從植物中提煉出來的液汁」之意,可見檳榔可以用來做為天然染料。檳榔:圓形薄片,紅棕色或暗棕色,乾燥時易脆。
      各種中醫的書籍中,都會述及檳榔是中藥的一味,名叫「大腹皮」,味辛、苦,性溫。有驅蟲、健胃、去瘴癘、止痢、殺蟲、行氣導滯、利水、截瘧的功能。用於絛蟲、蛔蟲、薑片蟲、蟯蟲等多種腸道寄生蟲病,腹脹便秘、瀉痢、腳氣水腫、瘧疾等。還用於寒凝氣滯、疝氣。
      除了中國南部之外,印度、錫蘭、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嚼食檳榔的風俗,至少沿續2000多年,是平民與貴族共有的嗜好。台灣地區的鄒族、布農、泰雅,以往並沒有嚼食檳榔的習俗,而平埔族和東部及南部的各族群,視檳榔為主要的嗜食品。其都喜食大且硬的檳榔,添加物為石灰、荖藤,這種吃法和越南人一樣。

      檳榔在台灣的社會現象

        臺灣地區嚼食檳榔人口眾多,檳榔需求量大,由於檳榔栽植容易且回收快,農民栽種意願一直都很高。加上檳榔號稱「綠色黃金」,每年4~6月為台灣檳榔生產量之末期,在物以稀為貴的情形下,價格哄抬,可賺取暴利。又山區氣溫低,植物生長緩慢,檳榔開花結果會往後延長,可避開檳榔生產過剩期,且較陰涼避風山谷之檳榔品質高,致農民紛紛朝向山坡地開墾栽植檳榔。
      檳榔文化,它在臺灣社會歷史,或說在南島文化之中之中,是屬於生活的一部分,隨著臺灣社會變遷的情況而有新的發展,它在社會之中所占的位置,不是單單就可區分出好、壞的影響,因此,舉出檳榔文化的各個方面,我們將可以更加瞭解檳榔文化在我們生活、社會之中所佔的位置,我們也可以更加清楚我們所處的社會結構及狀況,甚至檳榔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如眾所皆知的紅唇族及檳榔西施現象等等,每一個方面我們都可以深入思考的。從對檳榔的介紹,到在臺灣的發展與分布,再來探討對環境與人文社會的影響以及政府的應變對策,最後終結出環境與人互動生存的平衡點是我們須要思考的問題。

      檳榔在台灣的文化

        檳榔在阿美族社會具有以下列功能:招待訪客的心意;各種祭儀中的祭品;請親友或鄰居幫忙時的酬勞;訂親、結婚時不可或缺的禮物;表示愛意的象徵;違規賠罪的償金。 雅美人稱吃檳榔為(mamahen),以青仔象徵女孩,荖藤為男孩,白灰表愛情或感情,所以少男如果在夢中,見到認識的少女種檳榔和荖藤,表示和她有緣。當女人懷孕時,先生夢到自己種荖藤,表示會生兒子。夢見自己種下檳榔樹,則是生女的預兆。
      排灣族部落,檳榔圍繞住家四周,因為檳榔在該族人的生活上有極大的重量,除了是交際應酬的必備食物,檳榔也是婚禮上不可缺少的禮品,以往排灣族平民家種的檳榔樹,第一把檳榔要獻給頭目,做為繳納地租的象徵。
      魯凱族以往的田地,檳榔和苧麻是必種的作物,該族以亭亭玉立的檳榔樹,形容端莊的淑女。
      卑南族的生活中,除了食用外,祭祀及巫術都用得上。卑南族的海祭 、聚落灑淨祭 、境界拒邪祭的祭品,檳榔是無可替代的物品。卑南族的巫師,施行巫術時,會使用珠子、鐵鍋片、香蕉葉等等,檳榔卻是用得最多的施巫用品。
      檳榔除了其果實的運用之外,其樹幹亦是早年住屋柱子、桁樑的重要建材。另外,俗稱半天筍的檳榔樹生長點及其花苞,則是難得的佳餚。
      「檳榔葉鞘」是各族群用來當作餐具的好材料,其把兩端固定,以竹枝穿過,製作得像一艘小船一樣,用來盛湯水。婦女為在田地裡工作的家人送點心飯食,只要隨身攜帶用竹筒裝的湯飯,到田地裡再倒入「檳榔船」。

    山坡地種植滿山遍野的檳榔,不僅破壞景觀,水土流失災害也易發生(賴志鵬 攝影)

    山坡地種植滿山遍野的檳榔,
    不僅破壞景觀,水土流失災害也易發生
    (賴志鵬 攝影)

    山坡地種植檳榔容易產生土石流災害(賴志鵬 攝影)

    山坡地種植檳榔容易產生土石流災害(賴志鵬 攝影)

    • 檳榔在台灣的分布及影響

        檳榔散布於熱帶與亞熱帶,中國南方如:廣東、福建、臺灣、海南島皆盛產。而臺灣檳榔栽培,依地方志中記載始於17世紀(西元1646年)由荷蘭人引植。當初列為藥用植物或觀賞植物,往年農年家種植多以園地周圍、路邊、圳邊、農舍附近空地兼作界標和防風用途,後來進而採摘果實品賞,上癮者越來越多,開始有企業化栽培。 臺灣檳榔種植相當集中,以南投、嘉義、屏東、花蓮縣占最多,其總和為臺灣的八成以上。其地形分佈特徵:
      1.檳榔分布於溪谷旁、平地、坡地,除高山外幾乎無任何限制。
      2.中部生育界限約在900公尺海拔高度。900公尺以上有霜害,不宜種植。
      3.山地約較平地晚一個月採收,北向山坡較南向山坡遲一個月採收。
      4.平地檳榔生長快,紅肉;山地檳榔生長慢,白肉、柔軟、脆質細嫩。
      台灣種植檳榔面積有40,000公頃以上,如果沒有做水土保持的工作或限制開發,所產生的問題,是值得我們注意的。近幾十年來人們在山上開闢產業道路,砍伐森林大量開墾山坡地,種植高經濟價值的檳榔。而檳榔樹是一種淺根性(根較短)的植物不能將根深入泥土下的岩盤固定泥土,在山地陡坡上大量密集種植後,整片的山坡地泥土就好像是塑膠袋貼著一樣,覆蓋在地層岩盤上,沒有被固定。當像是颱風豪雨來,雨水量超過泥土所能吸收的程度,泥土就變得又鬆又軟,再加上沒有植物的長根來幫忙固定,於是就順著斜坡往下滑動,形成泥漿石頭的奔騰傾瀉,造成生命財產損失的土石流。檳榔不種,不能維繫農人的生活,整片種植檳榔又有水土保持的的問題,所以希望建議農民不要全部種植檳榔,間隔種植其它長根性的作物,這樣就較能避免災害的發生。

    高山地帶的高麗菜園,所使用的肥料農藥造成土壤污染,且會流入河川污染水質(陳章波 攝影)

    高山地帶的高麗菜園,
    所使用的肥料農藥造成土壤污染,
    且會流入河川污染水質(陳章波 攝影)

    福壽山農場的果園,不使用除草劑,地上的雜草經人工或機械割除後成為天然的有機肥,果實自然健康美味(陳章波 攝影)

    福壽山農場的果園,不使用除草劑,
    地上的雜草經人工或機械割除後成為天然的有機肥,
    果實自然健康美味(陳章波 攝影)

    • (3)高山蔬果
      高山蔬果的由來

      台灣的山地開發歷史已久,從原住民開墾到日據時代的山地管理。台灣光復後,為東西部交通之便,國民政府計畫開闢東西橫貫公路,公路開築期間,米糧需求甚多,米可由山下一次大量輸送至山上儲存以供應築路工人的需求,但蔬果類因儲存時間短易腐敗,無法全數由平地提供,因此開路工人便邊開路邊尋找適合耕種的農地種植蔬果,以供應日常所需之副食;民國46年,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響應政府號召,徵選適合高山地區工作且有志從事山地農墾者100人,自谷關徒步進入山區,鑽茅草、砍樹枝、闢小徑,第1夜露宿佳陽,第2天抵達今梨山加油站處,第3天登上好漢坡,找到此一芒草遍生的平緩台地,有水源且適合農耕,全員開始於此墾荒闢地,種植青菜、蘿蔔等,供應開路榮民們3餐之所需,是為山地農場農耕的開始。
      橫貫公路工程進行至梨山段,即發現梨山及太保久一帶,盛產梨、桃、李及栗等,環山產蘋果,果實良好,美味可口,是因為日據時期,日人已開始於此教導原住民種植溫帶果樹,但因原住民不知栽培管理之法,以致產量不多,於是政府於民國47年間積極與美國合作,由農復會派遣兩位專家前往實地勘察,積極發展山地園藝。
      民國43年農復會根據政府決策,委託中興大學前身省立台中農學院園藝系師生,用兩個暑假完成「中央山脈中部高山暨東西橫貫公路主支線園藝資源調查」,調查報告中建議政府於山地發展溫帶性農牧事業。
      民國46年,輔導會以前項報告為依據,自療養大隊待退士官兵中選出病傷較不嚴重者100人,由谷關步行向全未開發的高山行去,找到有水源的廣大草生地,全員留下開始墾荒拓土,這大片草生地便是梨山地區如今的「福壽山農場」。優良的台灣高山台地,特殊的寒帶氣候,讓高山農業成為台灣的農業競爭力之ㄧ,民國49年開始農業上山,福壽山、清境、武陵三大農場成為優良高山農場, 但是在高山可種植農地面積有限,農民苦無土地,政府放出租地造林政策,使得農民可以上山,因此農民大舉上山,每個上山農民腦筋動到山坡地,申請當林農,法律定出上山造林三成面積可種植經濟作物的遊戲規則,到民國65年蔣總統決定停止山林放租。 到了民國69年,原住民保留地開發管理辦法出爐,原本立意良善的保障原住民生存的條件,又成上山屯墾者的方便之門,平地農民以原住民為人頭,由平地農民付出租金,甚至雇請原住民當工人收成,山上又是一陣熱潮。再加上民國79年初的公地放領,從低海拔到高海拔的山坡地,合法的使用,不合法的盜墾,造就二度的農業大上山。

      高山蔬果在台灣的分布

      台灣高冷蔬菜產區,主要集中於中部南投縣仁愛、和平等鄉,主要生產的是高麗菜、青椒、番茄和敏豆,水果方面為葡萄、番茄及紅肉李。宜蘭縣的三星、大同等鄉,其中梨山甘藍、菠菜、青蒜,尤富盛名。 大同鄉的四季村與南山村山區,海拔在800至1,000公尺之間,因為遙對太平洋,位於雪山山脈與南湖大山交會處,所以水氣充足、溫度適中,最適合高冷蔬菜的生長,目前兩村所開發蔬菜種植在300公頃以上,其中,以甘藍、包心白菜、菠菜佔最大宗,除了一年四季都可以供應市場,在5月至11月的盛產期,更運往全台各地銷售,為台灣夏季蔬菜最大的產地。

      高山蔬果的影響這2年多來台灣為提振觀光產業,推動生態旅遊年的政策,並因應加入WTO,而強力推廣休閒農業,加上各地社區營造、民宿的流行、公務人員國民旅遊卡的發行等,各旅遊地都呈現大肆翻修、大興土木的現象。各個山區逐漸匯聚了一批人上山發展。
      高山蔬果的問題最近很熱門,除了風災造成的土石流災情,農藥問題也緊跟著浮上抬面,在高山上利用高海拔冷涼的氣候條件,栽培冷季蔬菜,其產品在市場上常形成獨佔情勢,尤其每遇颱風豪雨,常將平地菜園淹沒,蔬菜因此而腐爛,高冷蔬菜則趁機出貨而大發利市,無怪乎林農不顧合作造林租約限制,紛紛改種回收快、經濟價值高的高冷蔬菜。 高山農業的存廢,在於它的價值,而不是災害,如果山上土石成災就急急按上罪名,廢止高山農業、居民遷村,那麼雲嘉濱海地層下陷是否也得停了養殖業,驅走沿海居民?如果沒有找出解決之道,將停業、遷村作為萬靈丹,這樣反而會造成其他的問題產生。台灣多高山,平原腹地狹小,人口增加勢必向山區發展,遇災封山不是長久之計,高山的過度開發固然危害生態,但是也不該閉鎖山區,取締濫墾地保護生態是政府責任,同樣地適宜的土地規劃,保護高山上珍貴的農業區,也是政府的責任。有限的種植及挑選適合地點的種植,加上適度的水土保持,高山蔬果其實不會造成危害,就像農民最愛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土是農民的命,誰願意讓它流失掉」。
      從賀伯颱風、九二一地震、桃芝到敏多利颱風,土石崩落大多為自然林地,開墾的農地並不是災害主因,反而農業聚集的村落成為最直接的受災地區。對於受災的山區,能改善的就該全力改善,在農業與生態之間,找出人與自然的共同生存的方法。若是真的沒有辦法可以改善屬於高危險的自然林地,那除了遷走受害的災民外,也要輔導他們其他謀生方法,畢竟是政府曾經積極推展高山的農業,雖然後來禁止開發高山林地,但是危害已經造成,才讓這群高山農民被迫面對艱危、流離山間。

      高山蔬果的負面例子

      蘭陽溪上游坡面栽種的高麗菜、大白菜,近年來價格不太穩定,往往不敵進口貨,而且因為過度開發,破壞水土保持,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導致土壤惡化、溪流水質優養化,是縣內最大的汙染源,與縣府推動有機農業的路線不合。

      高山蔬果的正面例子

      在《女農討山誌》中可以看到使用正確適當的方法栽種高山蔬果,是可以創造生機但也可以維持大自然的生態的。《女農討山誌》是一本描寫喜愛自然又善待自然的李寶蓮(阿寶)的一位女生,在梨山實現自己要善待自己生長土地的願望,她租下ㄧ處山坡果園地,並逐步恢復它為自然的山林,以有機管理的方式經營果園,例如,不用除草劑、用糖渣糖蜜、過期奶粉加上海藻粉,每日曝氣、攪拌,發酵完成果樹的「大補帖」。其中當然也有遇到一些問題,如病蟲害、野草藤蔓等,阿寶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並堅持理想,都在這本書中詳細記載。

    • (4)單一人造林

      人造林的由來

        人造林是由人類栽植而成的森林,譬如我們在溪頭森林遊樂區看到的森林,大部分屬於人造林。在300多年前的歐洲,人造林就已存在;而台灣地區大面積地建造人造林始於日據時代,在伐採台灣檜木林後,在原檜木林地上栽植柳杉與其他樹種。早期伐採木材以供輸出,乃是台灣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而在伐採後建造人造林的最初目標仍以木材生產為主。但隨著經濟發展,國民所得日益提高,致使伐木成本大幅上升,伐採森林在國內不僅成本高於收益,同時因為民眾對生態環境的重視,以生產木材為主的伐木作業更成為社會非難的對象。
      森林為早期台灣一大經濟資源,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等大型伐木場自日治時期起為台灣賺取可觀的外匯收入。然而長期砍伐的結果,原始林相嚴重破壞,近年來政府單位雖然已經投入人工造林培育工作,但人工林相較於天然原始林,有其動植物生態的隱憂。

      人造林的用處
      建造人造林的目的除生產木材外,亦肩負水源涵養、休閒旅遊等多目標的功能;而在受到強烈干擾如土石流或大面積崩塌地的地區,人造林亦可迅速地覆蓋土地,以安定水土及減少土壤流失。然而一般大眾因誤認人造林缺乏多樣性而有所反對,但事實卻未必如此。綜上觀之,在適當的經營方法下,人造林的多樣性不一定會較低,甚且亦可扮演保育、生物生長、環境維護等重要的角色,進而達成經濟與環境並重的目標。
      台灣土地雖然狹小,但是位於亞熱帶與熱帶交界處,且地形多山,有許多3,000公尺以上的山峰,使的小小台灣有著非常豐富、種類多樣的生物資源。一般而言,台灣的森林可簡單的分為三類:3,000公尺以上,由耐寒的冷杉構成台灣寒帶森林的主體,在森林底下,一些耐寒的玉山薔薇、玉山杜鵑、高山白株樹等植物組成台灣寒帶森林生態系的生產者。
      1,600~3,000公尺間的闊葉林到針闊葉混合林屬於溫帶森林的範圍,此部分可再以2,400公尺為界線,為2,400公尺以上的冷溫帶,而以下則為暖溫帶。暖溫帶森林以檜木林為主,為針、闊葉混合地帶,亦為台灣最大的降雨帶,終年常見雲霧,故又稱霧林帶。數種組成以台灣紅榨槭、青楓、大葉柯等落葉性闊葉樹及紅檜、扁柏、台灣山等針葉樹為主;冷溫帶森林的森林以台灣鐵杉及台灣雲杉為主,林下常見的植物有大花落新婦、昆欄樹、虎杖等。1,600公尺以下屬於闊葉林帶,一般屬於亞熱帶森林,台灣面積較大的熱帶森林主要是分佈在墾丁國家公園的南仁山區,類似一般的熱帶森林,這裡的植物有顯著的板根、支持根、木質藤本、附生植物、寄生植物及腐生植物等。
      由於自然環境特殊,台灣生物的種類與密度舉世聞名,更珍貴的是台灣特有種佔的比例非常高,對身為台灣人的我們而言,保護這些生物是每個人的責任。所謂台灣特有生物是指此種生物的生長與分佈僅侷限在台灣,亦即除了台灣之外,全世界再也沒有此種生物的存在。台灣的維管束植物中,有27%是特有種,野生動物(包括哺乳類、鳥類、昆蟲、兩棲類、爬蟲類及淡水魚類)的特有種比例更高達60%以上。植物方面,台灣杜鵑、台灣鐵杉、筆筒樹等是分佈於台灣森林中的特有種植物。
    溪頭的柳杉造林,林下植被層次單純,可以提供野生動物棲息較原始森林少(王怡平 攝影)溪頭的柳杉造林,林下植被層次單純,
    可以提供野生動物棲息較原始森林少(王怡平 攝影)
    • 相較於原始森林,單一樹種人造林的物種多樣性為何偏低呢?假若我們仔細比較原始森林與單一樹種造林,可以發現兩者最大不同處在於原始森林的林分結構非常複雜,而人造林的結構卻相當單純。所謂林分結構是指在一片森林中,大小與高矮不同的林木在水平與垂直空間中的分布情形。以棲蘭山檜木天然林為例,若我們進到森林中向上與向四周看,我們可以看到大小與高矮不同的檜木星羅棋布地散布在空間中,森林冠層中有不少的空隙,森林中亦夾雜一些枯掉的樹木,而林地上亦有一些倒木存在。但是在附近經由以人工方式種植檜木林中,林木的大小高低大致相同,分布較規則,森林冠層完整,在結構上單純許多。在人造林中樹種單純,可以提供給動、植物的棲息地的機會相對減少許多,而有較低的生物多樣性。造成生物多樣差異最主要的原因並非建造的方式或面積,而是時間。原始森林因存在的時間非常長,經過許多的天然擾動如颱風的影響,造成樹木的侵倒或是毀損,讓同種或其他種的植物有更新生存的機會,因而大小高矮相差頗大而產生了複雜的結構。同時在天然狀況下,因天然擾動而產生的枯倒木留存在森林中,亦提供適宜其他物種生存的棲息地。單一樹種的人造林中,林木多在同一時間種植,是以大小高矮相差不多。同時因存在的時間較短,遭受到天然擾動的次數較少,整個樹林比較完整,其他植物入侵的機會減少,因而導致生物多樣性降低。
    • 單一樹種造林的不良範例

        因為森林大火導致原始森林的損失,為了彌補失去的原始山林,伐採跡地復歸造林的計劃開始進行,人工林逐漸填補裸露的土地,恢復起綠色山林。然而,早期的造林事業較缺乏正確復育觀念,種植起的人造林不但單調而整齊劃一,人造林的樹種也多是單一樹種,如武陵地區就被種植大面積的二葉松樹,就發生了病蟲害、火災等災難的比率增高的情形,屬經濟樹種的二葉松樹脂豐厚、樹葉相當易燃,因為如此,武陵地區的森林火災消息很頻繁。

      人造林的優良範例

        敏督利颱風所造成的七二水災重創了中南部,同樣是位於雨量最多的南投中寮和興村卻因為3年前大力推動砍檳榔,種植小樹變綠林運動,安然無恙。中寮和興的故事無疑是相當具有啟發性的。四面環山的中寮和興村開發已近200年。過去一走進和興村,看到是滿山遍野的檳榔,估計面積超過1,500公頃,其中有三分之一面積是種在陡峭的山坡地上,屬於違規利用,根系廣但不深的檳榔樹最大的,可能在於它在任何陡坡惡土皆可生長,而且是最容易出售的農產品。但超高坡度種植的檳榔,除了是水土保持的夢魘以外,單一林相及為了採果方便而除草務盡的地表,更是生態保育的浩劫。
      和興村的村民也感覺到了警訊,原本下大雨也一樣清澈的溪流,變成一遇雨大量土石滾滾而下。九二一大地震更震出了許多問題,震出水土保持的危機,被震鬆的地表和裸露的山巒透露著危機,土石流不時侵犯民宅威脅人命,每逢大雨村民就驚恐萬分,憂慮身家性命安全與否,而民眾也開始警覺到滿山遍野檳榔樹所帶來的水土流失問題嚴重性。位於震央九份二山南麓的中寮鄉和興村民領悟了,唯有自救與改變農耕方式才有生路,於是村民執行一個愚公移山的夢想,計畫將賴以維生的檳榔樹砍除,並大量造林護土,積極涵養水源,保護山林溪流,以保護山下的居民。村民除了聯合捐地6公頃建河濱生態公園外,還按照專家的規畫,進行生態復育,同時在時報文教基金會及水利署、水土保持局等單位協助下,疏浚河道。在過去三年內「檳榔變綠林」共計種下32萬棵樹,目前這些樹木有的已經從30公分小樹,長成5~6公尺高的大樹。

    【外來種入侵】
    • 中 文 名:小花蔓澤蘭
    • 學 名:Mikania micrantha
    • 形態特徵:為菊科蔓澤蘭屬蔓性草本植物,原本生長在中南美洲,匍匐莖的節及 節間均可長出不定根,為向光性植物。
    • 利用情形:小花蔓澤蘭原產於中南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是一種菊科攀緣性蔓藤 植物。自1986年在屏東萬巒有標本採集記錄以來,因為繁殖力很強及 高光合效率的生理基礎,已經變為極具侵略性的入侵植物。並且很短的時間內肆虐全島的平地及低海拔山區,導致農地、果園、人工林及保安林等受到相當之危害,造成社會及經濟層面的重大損失。小花蔓澤蘭在台灣危害非常的廣闊,全國17各縣市及130個農田都發生,慢慢地中北部也開始可以看到。
    • 造成影響:小花蔓澤蘭已成為新的入侵雜草,近年在台灣中、南及東部野外常見 大面積的覆蓋在地面或攀爬在林木樹冠上。被籠罩的樹木因光合作用 受阻使樹勢衰弱「窒息」致死,地被花草也逐漸地枯萎,造成原生植被之危害。而有「植物殺手」、「綠癌」、或「生態入侵者」之稱。由於其快速生長攀援於林木,被其覆蓋包住的樹木,常無法獲得充分光照與空氣,最後會死亡,隨之就會影響鳥類或其它野生動物的棲息,形成經濟上及生態上嚴重的危害。
      根據200年小花蔓澤蘭蔓延調查顯示,台灣地區危害的面積估計有 51,893公頃。2002年蔓延危害面積更高達56,847.78公頃,比2001年 再增加4,995.02公頃。2003年林務局配合行政院「公共服務擴大就業 計畫」,提出了「九十二年林地防除小花蔓澤蘭計畫」。經由僱用當地原住民及失業人士協助砍除小花蔓澤蘭面積達16,000公頃。已能有 效抑制小花蔓澤蘭的蔓延及危害,使2003年的蔓延面積降至 48,5萬公頃之多,減少危害面積8,333.92公頃。而危害面積在10公頃以上的縣市區域也都剩下14個 。在海拔蔓延方面,調查顯示花蔓澤蘭之蔓 延已由平地及低海拔地區逐漸拓展至中海拔山區的趨勢,值得嚴加注意。
    • 中 文 名:香澤蘭
    • 學 名:Eupatorium odoratum Linnn
    • 形態特徵:是屬於菊科類,多年生草本,原產在南美洲的牙買加,以及大陸的雲南、廣西、廣東、海南島及東南亞的寮國、泰國,歸化於亞洲,是一種侵略性相當強的雜草,在廣州香澤蘭的別名是「飛機草」,在雲南叫「民國草」,為多年生粗壯草本,株高可達2公尺,莖密被白色捲毛,葉對生,中部葉最大,3出脈,頭花繖房狀排列,總梗密被毛,頭花約有30朵小花。
    • 利用情形:香澤蘭耐旱又耐濕,雖然它不像小花蔓澤蘭一樣擁有爬藤,但還是會 攀附樹幹或者是枝條達6公尺以上,往往就超越了樹幹頂端而加以覆 蓋,完全隔絕了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間以及條件,使得本土植物枯萎死 亡。
      香澤蘭於每年的1~2月開花,3月到隔年的1月為成長期,到了2~3月的時候就會枯萎,香澤蘭開的花乾枯後,就會四處飄散,是蔓延迅速的惡性雜草,不僅如此,香澤蘭的植株所分泌出來的化學物質,會使得周遭植物的無法生長,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讓一大片原野成為香澤蘭的地盤,專家學者指出最令人擔心的是香澤蘭不但會造成林木果樹枯萎,香澤蘭的本身也會乾枯,很容易就會引起森林火災,不只嚴重影響到臺灣的生態環境,也影響到人類的自生安全。
    • 造成影響:當香澤蘭的高度達到15公分或者是更高的時後,就會明顯影響其他草本植物的生長,而且還會產生化感物質,抑制鄰近植物的生長,還能使昆蟲拒食。 香澤蘭的葉有毒,含香豆素,用葉片擦皮膚會引起紅腫、起泡,如果 誤食嫩葉會引起頭暈、嘔吐,還會引起家畜和魚類中毒,並且還是葉 斑病原(Cercospora sp.)的中間寄主。
    香澤蘭已在一九九八年名列台灣「歸化植物」,原只在南台灣現身,但隨著公路延伸由南往北擴張,最北已蔓延到台中霧峰、彰化大雪山一帶,甚至跨越中央山脈,在台東的卑南、太麻里等地區都有野外調查紀錄。
    根據屏科大調查香澤蘭在台灣分布的情形,以高雄市的茂林區最嚴重,其次是鄰近的六龜、甲仙鄉,屏東縣則有長治、鹽埔、高樹、里港、九如、車城、內埔、瑪家、三地門、來義、萬巒、春日、枋山、新埤、麟洛、東港及屏東市19個鄉鎮,此外台南的仁德、歸仁、關廟,嘉義的水上都有族群分布。
    屏東泰武鄉不少山地造林地,短短時間內已被香澤蘭、小花蔓澤蘭「占據」,山坡地看不到成長的林木。
    • 中 文 名:銀合歡
    • 學 名:Leucaena glauca
    • 形態特徵:綠色或落葉小喬木。會開白色的小花,大約200多朵小白花。莢果扁 平,革質,舌狀。
    • 利用情形:17世紀是由荷蘭人引進台灣,由於當時是要用來做經濟性的利用,數量會維持一定的平衡。30年前林業單位及民間紙漿廠大面積的栽種銀合歡,準備拿來當做造紙的原料,但是種植後發現不具經濟效益之後,就廢棄不管。之後銀合歡原種子產量相當高,對土質的要求不嚴格,所以後來在台灣低海拔地區蔓延,成為難以防除的木本雜草。
    • 造成影響:在野外調查中發現,銀合歡入侵覆蓋之地區,早期的時候應為農業使用或其他用途(如:公路旁之山坡地,早期種植瓊麻),廢耕後,雖有先驅之原生樹種黃荊等入侵,在銀合歡入侵後,取代了黃荊,形成銀合歡植群社會。原有植物社會構成完整且少人為干擾地區,所以銀合歡比較難以入侵,只有在邊緣地帶發現少數幾棵植株。另外銀合歡的覆蓋區域,植株高度都比附近之原生種為高,可能與本地區環境特性與海風強有關,原生樹種為適應環境,顯得矮小,尤以相思樹最為明顯。
    銀合歡盤據台灣中南部、外島的銀合歡嚴重程度,從對物種管理嚴格的墾丁國家公園可以看得出來。墾管處委託嘉義大學呂福原教授調查顯示,墾丁國家公園陸域有17,000多公頃,銀合歡覆蓋族群面積竟然多達9,000多公頃,其中銀合歡純林就有14,00多公頃。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基於自然生態保育、維持生物多樣性及國土保安與水土保持的目的,近年來陸續進行園區內之銀合歡整治造林計畫。對於植物社會完整且不易被銀合歡入侵的區域加強保育維護,對於已經被銀合歡入侵或可能被內侵之區域,依其生育環境不同進行適當之經營管理及整治造林。
    • 中 文 名:銀合歡
    • 學 名:Leucaena glauca
    • 形態特徵:綠色或落葉小喬木。會開白色的小花,大約200多朵小白花。莢果扁 平,革質,舌狀。
    • 利用情形:17世紀是由荷蘭人引進台灣,由於當時是要用來做經濟性的利用,數量會維持一定的平衡。30年前林業單位及民間紙漿廠大面積的栽種銀合歡,準備拿來當做造紙的原料,但是種植後發現不具經濟效益之後,就廢棄不管。之後銀合歡原種子產量相當高,對土質的要求不嚴格,所以後來在台灣低海拔地區蔓延,成為難以防除的木本雜草。
    • 造成影響:在野外調查中發現,銀合歡入侵覆蓋之地區,早期的時候應為農業使用或其他用途(如:公路旁之山坡地,早期種植瓊麻),廢耕後,雖有先驅之原生樹種黃荊等入侵,在銀合歡入侵後,取代了黃荊,形成銀合歡植群社會。原有植物社會構成完整且少人為干擾地區,所以銀合歡比較難以入侵,只有在邊緣地帶發現少數幾棵植株。另外銀合歡的覆蓋區域,植株高度都比附近之原生種為高,可能與本地區環境特性與海風強有關,原生樹種為適應環境,顯得矮小,尤以相思樹最為明顯。
    銀合歡盤據台灣中南部、外島的銀合歡嚴重程度,從對物種管理嚴格的墾丁國家公園可以看得出來。墾管處委託嘉義大學呂福原教授調查顯示,墾丁國家公園陸域有17,000多公頃,銀合歡覆蓋族群面積竟然多達9,000多公頃,其中銀合歡純林就有14,00多公頃。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基於自然生態保育、維持生物多樣性及國土保安與水土保持的目的,近年來陸續進行園區內之銀合歡整治造林計畫。對於植物社會完整且不易被銀合歡入侵的區域加強保育維護,對於已經被銀合歡入侵或可能被內侵之區域,依其生育環境不同進行適當之經營管理及整治造林。
    • 中 文 名:釉小蜂
    • 學 名:Quadrastichus erythrinae Kim
    • 別 名:莿桐釉小蜂
    • 形態特徵:台灣的病蟲害通報前的2000年到2003年間,只在非洲的留尼旺與模里西斯島,以及亞洲的新加坡找到這種癭蜂,目前還不知道這種癭蜂的真正原產地,由於台灣並無既往標本的紀錄,因此推斷這是入侵台灣的外來種昆蟲,雖然是分類學上的新種,不過在新發現的這些區域內,人們已經領教過它對行道樹的破壞威力了。
      這種癭蜂生活期很短,1年有多個重複的世代,我們很容易看到它的成蟲在植株附近飛行,蟲體極微小,雄蟲和雌蟲外型不一樣,雌蟲體型較大,體色較深有黃色斑塊;雄性體色較淺具白色斑塊。雌蟲的生殖力很強,通常一旦出現輕微感染,短時間內便會擴散到全株。
    • 利用情形:一種外來種的小型蜂類最近大舉入侵臺灣,對中南部與東部大量栽植 作為行道樹的刺桐類植物,造成重大危害,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經過調查鑑定,確定為過去從未出現過的外來種「刺桐釉小蜂」,為有效控制害蟲擴散,林試所目前正研擬防治對策,在林務局和營建署高雄都會公園管理站支援下,於高雄進行藥劑防治試驗,該試驗結果預期在6個月內提供具體的成果與防治建議。惟在具體試驗結果未明朗前,建議民眾切忌胡亂施用農藥,先從去除感染部位著手,以免刺桐釉小蜂產生抗藥性,將加重防治工作的困難度與複雜度。
    • 造成影響:雲林縣莿桐鄉以刺桐樹命名,不過種植在外環道路上,一整排的刺桐樹,卻面臨蟲蟲危機,全部遭到外來種的釉小蜂肆虐,好幾千棵刺桐樹,樹葉掉光枯死,面臨滅種危機。刺桐樹春天一到,就開出艷紅花朵,一片原本美化綠化的刺桐樹,現在卻變了調,不但紅花看不到,就連綠樹也消失。原因在於刺桐樹面臨蟲蟲危機,遭到外來種釉小蜂肆虐,不但樹葉掉光光,最慘的下場是枯死,為了保住刺桐樹,莿桐鄉長張寬仁表示,鄉公所試圖砍掉遭到病蟲害的枝幹,但效果不彰,還是無法阻止蟲害蔓延,現在只能寄望新品種的藥水,能夠發揮功效。
    • 中 文 名:木麻黃
    • 學 名:Casuarina equisetifolia
    • 形態特徵:長率大喬木。樹皮淡褐色,小枝線狀,多節,長約13公分;鞘齒6~86枚,三角狀披針形。雌雄同株,雄穗頂生,細圓柱形,長2.5~3.5公分,雄花枝苞片與花被各為2片,質近透明,雄蕊1枚;雌穗據短梗,液出,橢圓形;總梗長3~5公厘,節間4~5段;雌花1子房,花柱2歧,果為毯果狀,長橢圓形,長1.5公分,具有宿存而硬化之苞;苞成倒卵狀長橢圓形,先端微凸,略被細毛,全體排成12~16列,瘦果有翅。產澳洲、馬來、印度、緬甸及波里尼西亞,全台普遍栽植。樹皮可調經、催生、當收斂劑等。
    • 利用情形:原產澳洲、南洋;台灣引進做為防風林。台灣所見的木麻黃多數是木賊葉木麻黃。木麻黃常常種植成林來防風,由於它全株都是細絲狀的枝椏,能讓風從空隙間滑過,不致造成樹的壓力,於是就算在強風的海邊環境裏,也依然能長成高大的喬木。 另外,木麻黃是少數具有根瘤的非豆科植物,由於根瘤裏的根瘤菌可以固定空氣中的氮,因此極能耐於貧瘠的土壤。遠遠望去,木麻黃的樹姿和松樹頗有幾分相似。
    • 造成影響:蘭嶼島上的許多原生植物,已逐漸被木麻黃所取代。
    • 中 文 名:羊蹄
    • 學 名:Rumex crispus
    • 別 名:土大黃
    • 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高可達1m。莖直立。基生葉長橢圓形,長10~25cm,寬4~10cm,基部心形,邊緣具波狀皺折,葉柄長;莖生葉較小,基部楔形,托葉鞘筒狀,膜質。花序為狹長的圓錐狀;花兩性,花被片6,2輪,果時內輪花被片增大,卵狀心形,邊緣有不整齊的齒,全部生有瘤狀突起;雄蕊6;柱頭3。瘦果寬卵形,具3棱,黑褐色,有光澤。花期4~5月,果期5~6月
    • 利用情形:羊蹄的嫩苗葉及果實都可以食,到了冬天~夏末,全島路旁、庭園及耕地附近都可以採集食用。羊蹄對急性單核細胞型及急性淋巴細胞型白血病細胞有抑制作用,並有抗病毒作用。
    • 造成影響: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梅園等步道近年來被一種原產地來自歐洲為多年生的外來種「羊蹄」入侵,該植物以不明原因悄悄的在園區內蔓延,藉由種子隨風飄落,其強韌旺盛的生命力使其族群擴展迅速,為維護生態環境避免使用農藥,該園區每三個月發包刈草乙次並於本年度6月底實施刈草工作完畢,為避免該植物迅速蔓延,侵襲佔領原生種生態領域,破壞自然生態環境,除加強密集刈草次數縮短刈草間隔時間外,並由阿里山工作站積極接洽專家學者研議生態防治方法。 近年來為展現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獨特的自然森林生態環境景觀,區內新栽植的樹種皆以當地原生植物為主,洋繡球為外來種並非當地原生植物,除加強撫育工作,維持原有的生命活力,並不適合再大量新植。 三眠月線鐵路已努力搶修中,因地質關係,搶修不易,目前尚未全線搶通,該段目前不能通行。
    • 中 文 名:檳榔、果樹、茶樹、高山蔬菜
    • 利用情形:山坡地濫墾濫伐、山坡地種植檳榔、山坡地種植蔬菜、山坡地種植茶樹、山坡地建築開發、河川地採砂、闢建高爾夫球場、闢建水庫、沿海闢建養殖漁業區、養殖漁業超抽地下水、開採大理石、開採金礦……資源開發讓人們有充分的資源可以利用,可是為了開發資源,卻常常影響了原有的自然環境。
    • 造成影響:森林遭受破壞、生物生態環境改變、造成水土大量流失、河流烏染、水庫淤積…破壞水土保持、破壞生態環境…
    • 中 文 名:松材線蟲
    • 學 名: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 形態特徵:松材線蟲存活於松樹枝幹的松脂、維管束與形成層等處,每年五至七月,松斑天牛羽化,自枯死的松樹飛出,身體沾粘著的松材線蟲隨之散播。飛出的松斑天牛於松樹枝條上取食,此時松材線蟲自天牛的氣管、氣室、氣門、氣孔中,移到腹部體節處,脫離天牛體表,再由天牛取食松樹時造成的傷口,侵入松樹枝條之組織內,約3小時後即可進入松脂導管中,2天後蛻皮變成蟲,約20天後成熟、繁殖。
    • 利用情形:松材線蟲自1984年跟著媒介蟲松斑天牛的蛹,隨著日本木材進口後,迄今全台受害的林地已超過6,000公頃,佔全國松林地的50%左 右,換算森林面積,約佔全台森林面積的千分之三,砍除面積則有4,500多公頃。上一波大流行時,黑松、濕地松及外來造林樹種琉球松都受害,經防治、剷除才稍微控制住。不過,松材線蟲至今無法根除。傅春旭說,這兩、三年來,不斷接到各地民眾與機關的通報,指出松樹林有大量變黃枯萎的現象,像是桃園龍潭空特部的琉球松與濕地松、南投的五葉松以及苗栗的馬尾松,連馬祖地區都淪陷。
      林務局造林生產組謝省三科長表示,陽明山國家公園硫磺谷、龍鳳谷附近松樹集體死亡的病株,樹齡均在10年內,推測是10年前松材線蟲萎凋病第一波大流行時所遺留下松子長成。林務局說,會砍伐與銷毀罹病松樹,另選樹種復舊造林。基於經費過高及效果有限,不會防治未罹病的松樹。
    • 造成影響:過去20年來持續危害松樹的松材線蟲,最近勢力有重新壯大的趨勢。學者證實陽明山國家公園內有100株松樹得到了松材線蟲萎凋病,感染面積達20公頃。遭松材線蟲侵害的病株會很快枯死,3個月左右徹底死亡,林業試驗所傅春旭博士形容:「這就是松樹的絕症,得到此病的松樹,遲早會死。」台北市北投區林泉里長張聿文焦急地說:「大砲岩、丹鳳山等市轄林地也有疫情,政府若不設法防治,青山綠林恐怕不保。」
    • 中 文 名:黑角舞蛾
    • 學 名:Lymantria xylina Swinhoe
    • 別 名:木麻黃毒蛾、木毒蛾、相思樹舞毒蛾
    • 形態特徵:中大型蛾類,雄蛾體型較小,前翅有波狀紋路,雌蛾較肥大,前翅有一寬的灰褐色帶,腹部略帶紅色。成蟲翅展雄蛾4.6~5.0公分,雌蛾4.9~5.3公分。前翅淡白色微泛淡粉紅色;雄蛾內線僅在翅前緣留有褐色斑紋;中線呈黑褐色鋸齒狀波浪紋;端線由暗褐色小點排列而成。後翅淡白色,前緣至前緣角有寬的灰褐色帶,故有「黑角舞蛾」之別稱;端線由暗褐色小點排列而成。雌蛾體型較為肥胖,翅色和雄蛾相似,惟前翅橫脈紋較明顯,外線和亞端線呈平行雙波浪紋;端線由暗褐色斑點排列而成。 幼蟲體色變異頗大,但頭部為金黃色,且具八字紋,為其最大特徵,幼蟲食性很雜,每年一世代,以卵塊越冬,是危害木麻黃海岸林很重要的害蟲。其他如樟、楓香、龍眼、檬果等樹種皆可危害,大發生時可將整片林木之葉片啃食殆盡。在台中港及雲林四湖的防風林均有猖獗危害之記錄。每年發生一世代,從春天3月底、4月初幼蟲孵化,至5月底化蛹,6月中成蟲羽化並交配產卵,卵期長達9個月,以卵塊越冬。 本蟲往往猖獗發生,可食盡整株樹葉及嫩枝,嚴重影響樹木之生長乃至枯死。
    • 造成影響:澎湖地區則以農林混植田之檉柳及林投公園之木麻黃為其繁殖生育地。黑角舞蛾1年發生二代,幼蟲全年都會發生,以4月至5月間密度最高,蛹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及11月至2月,對作物的危害時期為幼蟲期,以取食寄主植物之樹葉及樹皮維生,由於蟲體帶有特殊蛋白質,觸及皮膚會造成紅腫發癢。
      另外,在八卦山麓繁衍已有數年,去年為害面積約100公頃,受去年暖冬影響,今年黑角舞蛾幼蟲的數量明顯增加,預估受害面積可能增加到200公頃。3月間已發放藥品請農民防除,不料依然有這麼多黑角舞蛾。
      防治黑角舞蛾可分為幾個時期,幼蟲期的防治方法可採用生物防治及化學藥劑兩種,生物防治採用黑僵菌、白僵菌及蘇力菌1,500倍生物性製劑噴灑。化學藥劑防治可採用防治鱗翅目幼蟲有效之芬化利可濕性粉劑、加保利乳劑、撲滅松乳劑、馬拉松乳劑等化學藥劑。而最有效之防治方法為卵塊採集,每一粒卵塊含有200至1,300粒卵,在秋季農作物採收後,樹葉枯萎時進行剪枝,同時將枯枝上之卵塊撿除,即可達到翌年蟲口密度劇減,是最省錢、省工、又安全有效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