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年報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112年報(電子書) Print fb
    日期:113-07-15    資料來源:科教組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類別:

    [年報]

    出版者: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規格:

    29.5公分X21公分,144頁,彩色

    ISBN:

    9786263454941

    GPN:

    1011300636

    定價:

    200元

    簡介:

    112年度為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營運滿23周年,接連不斷的營運過程中,本館全力持續推動海洋生物及相關領域方面研究、標本典藏及科學教育等發展。並以齊全的海洋生物學研究人才、精良現代化的研究設備做為推動博物館業務的原動力。而在水族館部分則與委外廠商通力合作,每年吸引上百萬遊客,更在Google評價中獲4.8顆星(滿分5.0顆星),蔚為全國吸睛之遊憩勝地。

    近年全球受新冠肺炎 (COVID-19) 疫情影響,所幸112年度5月防疫降階,臺灣為疫苗高覆蓋率國家,已有足夠防疫能力和知識,疫苗之普及和病毒轉趨輕症化後,不必害怕「與病毒共存」。本館積極應變並加強生物的健康維護與防疫措施,呈現優良的展示與科教品質。本館於112年度持續執行許多重要海洋科學研究、展示與教育之推動。重點工作有:

    一、持續辦理「2023第四屆臺灣科學節」包含六大活動:「城市遇見海生館」、「漁識場 – 科學市集」、「海洋long stay」、「沿河而上找母語」、「跟著海洋去旅行」、「《奧秘海洋》徵文暨繪圖活動」。各大項多元創新之科學與文學活動,有效地推動實質而有益的海洋生物及相關科學教育,提升全民海洋素養,彰顯海洋立國之精神與文化根基。

    二、於教育部推動「智慧博物館計畫」下,持續發展完成以水下遙控無人載具(ROV)之海洋探勘任務及軟硬體優化,112年完成包括500米光纖纜線建置、展場數位電子解說板建置、水下多媒體影音記錄、「南藍繫語-潛進珊瑚海」海底實境特展,將研究成果轉譯為科普資訊展出。計畫中亦不定時透過水下直播與即時互動,提升普羅大眾對臺灣周遭水下環境概況及水下科技研究認知與參訪之服務體驗,走進海生館,就如同徜徉海洋裏。

    三、全球公開展示完整藍鯨骨骼標本僅約25件,顯見藍鯨之稀少與珍貴,感謝教育部大力支持與挹注藍鯨標本製作經費,本館亦積極爭取所有權並永久典藏及公開展示。為強調科學正確性,從標本製作、組裝、至吊掛展示,皆投入大量研究、展示、及工務人力,並聘請國內外專家學者指導,確保藍鯨骨骼標本製作時之科學正確性。過程以3D建模技術輔助原件修復,並採用三軸式龍骨模式裝架,再次重現藍鯨骨骼之原貌。這也是首度在臺灣記錄到的擱淺藍鯨個體,別具重要意涵,期透過「巨鯨之路-藍鯨轉身後」之重生,延續其生命價值與意義,共同邁向永續海洋的美麗願景。

    四、政府挹注資源為國立社教機構館所脫胎換骨重獲新生,以優化的環境迎接遊客,使其能真實感受到館所服務的躍升,本館爭取到三大項補助計畫經費,其中「打造智慧型海洋生物圖書館」率先改造完成,並增設多項多媒體及出版所需設備,逐步提升本館製作發行之出版品及各式多媒體品質。「新型態混合實境水下博物館」歷時2年完成,打造全台唯一鋁合金雙體近岸研究船-「絳樹」。執行搭載水下無人載具(ROV)進行水下30米至200米的探勘,甚至再延伸至水下500米,有穩定寬敞的工作平台,並可保存GPS定位資料,提升作業效率,且航速快可節省研究相關人員來回各海域之時間,為研究而生的「絳樹」研究船將帶領本館繼續探索海洋的神奇奧秘。另持續執行「典藏展示教育大樓建置」計畫,預計115年落成。

    綜上,俟各項軟硬體設施項目完成後,將可為本館發展帶來無窮潛力,達到國家賦予博物館的任務與使命,亦可發揮博物館之終身教育與社會影響力。

    本年報的出刊,希望能將過去一年來本館所走過的點點滴滴匯集呈現,作為展望未來的美好種子,一步步朝向國際一流的海洋博物館為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