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說明:
海洋中的新興汙染物(emerging contaminants)範圍相當廣泛,從環境荷爾蒙到塑膠微粒都是社會及學界關注的議題,研究成果同時具有學術及保育價值,並可提供為科普教育的素材。海洋汙染物可能會造成海洋野生動物疾病,也可能危及本館展場生物的健康。野生動物疾病對於瀕危海龜的保育日漸受到關注,但許多疾病的發生與成因和環境影響大多仍是未知的。海龜纖維乳突瘤症最早在1930年代於佛羅里達被發現於綠蠵龜身上。該疾病的真實病因為何迄今仍未被確定。隨著近年來的分子生物學研究結果顯示,該疾病的發生可能跟Chelonid herpesvirus 5 (ChHV5)的感染有密切的關聯。該疾病雖然在世界各地許多區域有被報導,但在亞洲方面則是非常罕見,包含臺灣,並未有相關紀錄記載關於從罹患該病的海龜其腫瘤組織中偵測到ChHV5的報告,因此進行臺灣罹患該疾病海龜的研究將有助於我們對該疾病的了解。
此外,為了解白鯨於圈養環境下之生理與心理相關影響,監測分析環境中背景噪音與白鯨叫聲可用於環境聲響調整、訓練方式調整、及環境豐富化的成效評估,緊迫賀爾蒙分析亦可作為白鯨生理健康的指標,以維護圈養動物之動物福利,進而達到展示品質與動物福祉兩全兼顧之效果。細胞激素是功能性免疫系統的重要一環,因此具有成為動物健康重要指標的潛力。由建立的探針定量反轉錄聚合酶鏈鎖反應法分析可精確並可靠的檢測和定量六種免疫相關基因(IL-2Rα,IL-4,IL-10,IL-12,IFN-γ和TNFα)以及兩種參考基因(PGK1和RPL4)。此法具鑑別因健康問題所引起免疫狀態異常的潛力。此外,瞭解圈養鯨豚的免疫狀態有助於訓練師和獸醫在疾病發生前給予預防性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