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相關報導

    小琉球生態韌性超過臨界點? 環團珊瑚礁體檢12年結果公布 友善列印 fb
    日期:111-06-07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劉庭莉報導

    明天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今(7日)公布長達12年的珊瑚礁體檢調查成果,其中小琉球活珊瑚覆蓋率最低,僅約10~20%,且無明顯恢復跡象。中研院學者指出,小琉球珊瑚已過生態韌性恢復的臨界點,自然恢復的機會非常低,盼政府強化保育。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今(7日)公布台灣珊瑚礁體檢12年成果報告(2009-2020)。攝影:劉庭莉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今(7日)公布台灣珊瑚礁體檢12年成果報告(2009-2020)。攝影:劉庭莉

    珊瑚礁生態健康紅綠燈 全台僅蘭嶼「綠燈」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今天公布「台灣珊瑚礁體檢12年成果報告(2009-2020)」,呈現共25處樣點的珊瑚礁生態長期變化,統整分析12年的監測資料,並與RE:LAB合作推出「海中之森」珊瑚礁體檢網站展現成果。

    報告以生態健康「紅綠燈」的燈號,說明各地珊瑚礁生態系的健康程度。岌岌可危的「紅燈」區域有北海岸與東北角、東海岸、小琉球;健康堪憂的「黃燈」區域有墾丁、綠島、澎湖嶼坪;而健康良好的「綠燈」區域則僅有蘭嶼。

    值得關注的是,受氣候變遷影響,2016年墾丁、綠島、小琉球、澎湖嶼坪發生珊瑚大白化,活珊瑚覆蓋率皆下降,後來墾丁、綠島、澎湖嶼坪的珊瑚稍見恢復,但小琉球活珊瑚覆蓋率僅10~20%最低,直到2020年仍不見起色,又再次發生大規模珊瑚白化。

    2009年至2020年台灣各地珊瑚礁生態系的總體健康程度。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提供

     

     

    2009年至2020年台灣各地珊瑚礁生態系的總體健康程度。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提供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表示,不止12年,小琉球珊瑚礁生態系過去20、30年都在持續衰退,他分析,首先因為本身地理位置,承受高屏地區污染的衝擊,其次漁業過度捕撈,第三則是遊憩人口增加。

    「就像高爾夫球掉進洞裡,要自己爬上來是不可能的。」陳昭倫說明,小琉球珊瑚已經過了生態韌性(resilience)恢復的臨界點,要自然恢復的機會非常低,必須透過人為協助,從遊憩人口的總量管制、禁漁、污染處理等,都是政府可以考慮的方法。

    完全禁止採捕區域 物種多樣性最高

    目前我國海洋保護區範圍僅占全台領海面積8.17%,環資呼籲,儘速通過《海洋保育法》,擴大劃設海洋保護區,於2030年前達30%,並訂定區域管理計畫。「保育是有效果的,」環資秘書長陳瑞賓指出,在珊瑚礁體檢樣點中,完全禁止採捕保護區的潛在物種多樣性、豐富度較高,「適度保育,海洋生態是可以維持在健康的狀況。」

    但環資補充,在深度6-12公尺,分區多功能利用保護區和非保護區的指標生物種類,不易區分差異。可能因為公民科學的鑑定層級及範圍有其限制,難以完整評估,但也顯示出分區多功能利用保護區的成效有待商榷,尚需更多科學研究及強化務實管理,才能進一步探討。

    報告顯示,完全禁止採捕區域潛在物種豐度較高、保育效果較佳,但分區多功能利用保護區的成效有待商榷,尚需更多科學研究及強化務實管理,才能進㇐步探討。圖片來源:擷取自記者會簡報

     

     

    報告顯示,完全禁止採捕區域潛在物種豐度較高、保育效果較佳,但分區多功能利用保護區的成效有待商榷,尚需更多科學研究及強化務實管理,才能進㇐步探討。圖片來源:擷取自記者會簡報

    「海洋保護區再大都沒用,落實比較重要。」陳昭倫則認為,保護區內的利益關係人可能會有衝突,如何協調溝通並找出清楚有效的治理架構才是重要的,永續海洋不能把人排除在保育之外,如果人沒解決、海洋問題永遠不會解決。

    環團呼籲加強漁業廢棄物管理 「泥沙」影響應列入環評調查

    報告也發現,漁業垃圾遍及全台,海洋中的肉食性高級消費者,往往是具有高經濟和食用價值的動物,也容易遭捕撈,再加上全台珊瑚礁數量已很稀少,顯示漁業活動對生態造成衝擊,又以北海岸與東北角的衝擊程度最高。

    環資說明,目前針對漁業廢棄物僅有刺網實名制、漁網暫置區等針對漁網有相關管制政策,其他浮標、吊鉤等廢棄物,僅有海委會「台灣友善釣魚行動方案」規範。環資呼籲,海保署及漁業署應加強漁業及休閒釣魚廢棄物管制、處理,並積極清除海下廢棄漁具。

    報告也指出,泥沙堆積為影響珊瑚礁生態的問題之一,如台東杉原灣樣點的泥沙覆蓋率從2017年的10%,到2020年達63%。環資表示,海岸周遭工程進行環評時,未將泥沙對水下生態影響列入調查範圍,呼籲《環境影響評估法》或《海岸管理法》應明定海岸開發水下環境調查及評估項目,並落實後續追蹤。

    珊瑚礁體檢。資料照。攝影:蘇淮

     

     

    珊瑚礁體檢。資料照。攝影:蘇淮

    潛水員看過來 500多位公民科學家合力完成保育地圖

    環資於2009年開始統籌執行台灣珊瑚礁體檢,招募並訓練潛水員成為公民科學家,共同參與全球珊瑚礁生態監測行動。監測範圍包括本島的北海岸與東北角、東海岸、墾丁,離島則有綠島、蘭嶼、小琉球、澎湖嶼坪。截至2020年止,共培訓596位公民科學家,完成434條穿越線紀錄。

    2017年工研院曾因進行海洋固碳潛力研究計畫,而向環資索取珊瑚礁體檢資料。除了國內肯定,環資也成為國際珊瑚礁體檢基金會(Reef Check Foundation)的台灣分會,為國際珊瑚保育地圖盡一份心力。

    陳瑞賓提到,珊瑚礁體檢志工重複參與的人次超過一半,是很寶貴的數據,代表對珊瑚礁體檢的理解與認同有一定比例,不會因為做同樣的事而感到「不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