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2016年1月22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海鮮是超過25億人口的主要蛋白質來源,但是過度開發使每年漁獲減少了100萬噸。刊登在《自然通訊》期刊的新研究指出,全球漁獲量實際下降速度比聯合國官方數字快了三倍,而過度捕撈就是元兇。
全球漁獲量快速下降。圖片來源:Evgeni Zotov(CC BY-NC-ND 2.0)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捕撈資料較少包含小規模、休閒運動或非法捕魚的數據,而且未計算被拋棄在海中的漁獲。為了更精確的計算,全球超過400位研究人員花了10年時間尋找其他資料,補足這塊拼圖。
新研究顯示,1950年至2010年的年度漁獲量其實遠多於官方統計數字,但是1996年高峰年之後,漁獲量下降速度也遠比官方數字快。FAO資料顯示,1996年漁獲為8600萬噸,接下來每年減少40萬噸。相對的,新研究顯示高峰年漁獲為1億3000萬噸,但之後每年減少120萬噸。
「我們的研究結果指出,減產速度快不是因為各國減少捕撈,而是因為每年都會有一個漁場被捕撈殆盡。」主要作者、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Daniel Pauly教授說。
估算自持性捕魚、小規模捕魚和非法捕魚相當困難,但是Pauly表示他的研究結果納入這些不確定性,「這份研究以200個歷時10年、由全世界400位學者執行的研究為基礎。」從巴哈馬飯店購買漁獲的發票到當地魚類的消費資訊,研究人員們用許多不同方法填補缺漏資料。
1950年代至1996年,全球漁獲量隨著捕撈船的增加以及新漁場的發現而增加。但1996年後已經沒有什麼新漁場,漁獲開始快速下降。1996年起的漁獲下降大部分來自工業捕撈的魚種,而不要的漁獲仍然繼續被丟回海中,並未因此減少。
某些地區曾經限制捕撈數年,如挪威的鯡魚和鱈魚漁業。恢復捕撈後,可發現漁獲量也恢復了。
但Pauly表示:「我認為減產會持續,因為我不認為世界各國體認到復育漁藏的重要性。例如,我不認為非洲國家會復育漁藏,或是當地作業的外國船隻會允許這麼做,因為持續捕撈的壓力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