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相關報導

    科學家證實南太平洋也有垃圾帶 碎片比米粒小更像「垃圾粥」 友善列印 fb
    日期:106-08-18    資料來源:台灣環境資訊中心

    本報2017年8月17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科學家在南太平洋發現第二個垃圾帶,面積達38萬6000平方英里(約99萬9735平方公里),比一個美國德州的面積還要大。

    南太平洋垃圾帶和1997年發現的北太平洋垃圾帶不同。北太平洋垃圾帶的垃圾體積較大,南太平洋垃圾帶則是由數百萬片微小的塑膠碎片所組成。科學家也因此表示,用「垃圾帶」來形容這個新發現並不貼切,因為其中的塑膠碎片比米粒還細小,其實比較像「垃圾粥」。

    南太平洋垃圾帶由美國海洋學家查理斯·摩爾(Charles Moore)所發現。南太平洋垃圾帶由美國海洋學家查理斯·摩爾(Charles Moore)所發現。

    根據Mercury News報導,新垃圾帶同樣是由首次觀察到北太平洋垃圾帶的美國海洋學家查理斯·摩爾(Charles Moore)所發現。據了解,新發現將幫助科學家瞭解垃圾帶的形成,甚至找出其他垃圾帶。

    南太平洋新發現的垃圾帶是由比米粒還小的塑膠碎片組成。圖片來源:Charles Moore南太平洋新發現的垃圾帶是由比米粒還小的塑膠碎片組成。圖片來源:Charles Moore

    用「垃圾帶」形容不是非常貼切,因為它是由比米粒還小的碎片組成,其實比較像粥。

    垃圾粥證實了海中的垃圾經過比北太平洋垃圾帶更長時間、長途的漂流後分解的狀況。科學家相信,海中的大片垃圾久了就會變成這樣。

    摩爾說,這次的垃圾粥當中,「很少大片垃圾,偶有浮球和漁具。」摩爾指出,許多來自漁具的塑膠垃圾,因為南半球的漁業活動很普遍。「我們還沒進實驗室分析,但就目視的印象,這裡每平方公里有數百萬的塑膠粒子。」

    南太平洋垃圾帶是由一個尚未勘查的環流所形成。在海洋學上,環流是由洋流旋轉所形成的環狀系統,北太平洋是順時針旋轉,南太平洋則是逆時針。目前海洋中的五大環流,都有形成垃圾帶的潛力。

    洋流圖。作者:Avsa;圖片來源:維基百科(CC BY-SA 3.0)洋流圖。作者:Avsa;圖片來源:維基百科(CC BY-SA 3.0)

    對於北太平洋垃圾帶科學家已經有詳細的紀錄,南太平洋垃圾帶的發現也具有相當高的學術價值,助科學家瞭解世界海洋中的塑膠分佈。

    專家表示,一旦塑膠粒子進入環流,幾乎不可能清理。相反地,科學家建議儘速從源頭管理。「用網子把垃圾撈起來現在看來是不可行的傻氣作法。」五大環流研究所海洋塑膠專家和研究主任艾利克森(Marcus Eriksen)說,「解決垃圾帶問題就像解決霧霾問題。我們以源頭管理解決城市霧霾問題,對海洋垃圾帶也應該這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