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森林生態系

    台灣是北方針葉林分布的最南端,也是熱帶生態系分布的最北端。其生態系不僅隨著海拔高度上升而變化,在低海拔地區並隨著緯度的不同,植物種類和數量在台灣島南北呈現漸變式的差異。而且因中央山脈的阻隔,生態系的組成又分東西兩部份向南北兩端遞變。

    【台灣森林的垂直分布】

    台灣的生態帶可依海拔高度的不同區分出上述的每一種生態帶,有高山寒原、冷杉林帶、鐵杉林帶、檜木林帶、暖溫帶闊葉林帶、亞熱帶闊葉林、稀樹草原、熱帶季雨林、東北季風林,以及零散的海岸生態環境,如紅樹林、海岸林等。其中較重要的森林帶有:

    (1)海拔3,000~3,500公尺的北方針葉林帶

    合歡山的冷杉木(賴志鵬 攝影)
    合歡山的冷杉木
    (賴志鵬 攝影)

    台灣海拔3,000~3,500公尺的生態帶是屬於亞寒帶針葉林,森林的組成與亞寒帶的北方針葉林(即俗稱的德國黑森林)相似,也是全世界最南端的黑森林了。這種黑森林分布僅在北半球緯度50~70°之間,在南半球,因為這個緯度的地區只有海洋,並無陸地和森林,因此被稱做北方針葉林。因為台灣有如此高海拔的山地,再加上緯度正好位於溫帶和熱帶的交界,才能有此種針葉林帶的生存。

    (2)海拔2,500~3,000公尺的鐵杉林帶
    塔塔加一代的鐵杉林林下<br>
(王怡平 攝影)
    塔塔加一代的鐵杉林林下
    (王怡平 攝影)

    海拔2,500~3,000公尺的高山其氣候類似冷溫帶,是以針葉樹種為主的森林。當地球最後一個冰河期結束時,原本的植群帶隨著氣候變暖和,漸漸地被擠壓至較高海拔,而取代黑森林分布於此區域的就是現在的鐵杉林。全世界和台灣一樣有鐵杉林的地區,只有四川和台灣,這告訴我們,原先中國大陸華南地區在過去某一段時間內,氣候環境應該是和現在的台灣2,500~3,000公尺相似,鐵杉林原來應該普遍分布於某一緯度內。但因為鐵杉拓展其分布的能力較差,再加上現在其他的低海拔地區,在氣候變化過程中環境被破壞,改變太大致使鐵杉消失,所以只有四川和台灣還保留有此種森林,這也是此物種的不連續分布現象。

    (3)海拔1,800~2,500公尺的檜木林帶
    司馬庫斯紅檜神木(王怡平 攝影)
    司馬庫斯紅檜神木
    (王怡平 攝影)

      海拔1,800~2,500公尺是台灣的雲霧帶,著名的台灣檜木皆產自於這個氣候帶。此區屬於涼溫帶針闊葉混合林,保存許多冰河時期遺留下來孑遺植物。雖然自東喜馬拉雅山到台灣都曾發現檜木的化石,但為何檜木林帶只分布在日本、台灣,而不分布在中國大陸呢?這和古老的地質事件有關,在一億年前到四千萬年前,喜馬拉雅山還是海洋,中國大陸西南方、新疆地區是海洋性的氣候,類似熱帶雨林。印度板塊擠壓歐亞大陸板塊,隆起的喜馬拉雅山脈使得北方的海洋性氣候消失掉,所以新疆變成了沙漠氣候。而台灣和日本是在這個古老的地質變化時,仍然維持海洋性氣候,所以檜木林就進入台灣。 有些人認為檜木林必須生長在有雲霧的崩坍地上,但山要夠高,才會有雲霧,地質要夠年輕夠陡,才有崩坍地。所以台灣中海拔地區就是把古老的氣候環境中,某個地區的環境特色原原本本搬到這個海拔範圍內重新呈現,才有檜木林帶的出現。

    (4)海拔500~1,800公尺的暖溫帶闊葉林帶
    東眼山的樟殼林(邱慶耀 攝影)
    東眼山的樟殼林
    (邱慶耀 攝影)

     在海拔500~1,800公尺是屬於暖溫帶闊葉林的生態帶,以樟科、殼斗科樹種為主的森林。這個區域是植物種類最豐富的地方,加上森林層次複雜,提供了多樣的野生動物棲息環境。殼斗科植物即所謂的歐美的橡樹,會結出松鼠最愛的堅果、橡實。但台灣殼斗科植物的葉子是類似兩端銳尖的橢圓形,而歐美的殼斗科大部分是像沒有葉尖的長方形,為何有這種差異呢?像台灣這樣的森林在日本的九州、本州如京都一帶、婆羅洲2,000公尺的山區、中國長江流域、中南半島較高的山區等地都有分布,而這種森林是冰河期最大的生物避難所,當冰河北退時,殼斗科植物中有一支回到歐美,演化出不同葉形,因為這是回到溫帶後才演化出的物種,所以台灣原生的殼斗科植物都是較古老的種類。

    (5)海拔700公尺以下的亞熱帶森林帶
    雙流的低海拔樟楠森林(邱慶耀 攝影)
    雙流的低海拔樟楠森林
    (邱慶耀 攝影)

    在台灣海拔800公尺以下為亞熱帶闊葉林主要的森林組成是以樟和楠木為主。台灣北部500公尺以下的地區,主要是樟科的樟樹、楠木,其他地方如琉球、菲律賓也有,但面積都不大,台灣的面積卻很大,可能是這一類植物的分布中心,正因為台灣北部潮濕的亞熱帶森林面積廣大,蘊含大量的樟樹資源,所以台灣的樟腦工業在清朝時期即很發達,此類的森林大多已開發殆盡。




    【台低海拔森林的灣區域特性】

    (1) 南北分化
    台灣是北方溫帶環境的南緣,溫帶地區的植物種類愈往南部愈見減少;同時台灣又是熱帶生態的北界,因此境內熱帶植物種類隨著緯度的增加而遞減。這樣雙向的遞變,使台灣南北兩端植群產生極大的差異。此外,北部地區因東北季風帶來的降雨和低溫,常出現有許多中海拔地區的植物。 而南部地區則因冬季雨量偏少,出現季節性乾旱,因此在嘉南一帶形成熱帶疏林;更往南因則雨量略增,在恆春半島形成熱帶季風林。雨量充沛的臺北,生機旺盛,植物終年可見翠綠的色彩,南部地區則因季節性乾旱,常見植物葉子枯黃、卷縮,部份種類還會出現落葉的情形。此外,南部地區的植物,多比較耐旱,葉子厚、表面積較小,和北部薄而大的葉子有明顯的不同。

    (2) 東西差異
    台灣東西兩岸的環境有顯著的差異,東邊是不斷隆升的岩岸,西邊則是沖刷沈積的沙岸地形,就地勢而言,東部山勢陡峭,西部平坦。由於東部的山脈直逼海岸,海岸幾無腹地,東北季風促使較高海拔的暖溫帶生態系下降,加上海岸地形陡峭的影響,東部海岸亞熱帶森林生態的生存空間受到嚴重壓縮。 西部地區則多形成沖積平原,河川由起源至出海口距離較長,河流流經平坦地形在近出海口一帶,其條件有利於紅樹林生長,因此西部大河出海口多泥沼灘地及紅樹林,此類環境則不見於台灣東岸。此外,西部地區的亞熱帶闊葉林帶非常豐富完整,也是東西兩岸的極大差異。

    (3) 海岸環境的變化
    台灣海岸地形大致可以分為:東部以岩石為主的海岸,其山脈直降海邊,在花蓮一帶更是山海相連,海岸平原狹窄,甚至不存在,因此除了可見到岩岸植物群落、陡壁植物群落之外,尚可見到中央脊樑山脈中海拔地區之植物,以及暖溫帶、亞熱帶壓縮的植被環境。西部則主要是沖積平原,從桃園觀音以南至大肚溪一帶是以沙質灘地為主,主要是沙灘植物群落;大肚溪以南則多泥質的潮汐灘地和岸外沙洲,是台灣唯一大面積的泥灘海岸,多樣化的海岸濕地是其特色。此外,在西海岸的大河出海口可見紅樹林,因為屬於熱帶生態系,故其數量和種類會隨著緯度向北增加而遞減,在嘉南、高雄目前可見到四種,新竹僅見二種,到臺北祇剩水筆仔一種。北海岸地區則因岩理和海岸不平行,因此常可見到海岬,岬與岬之間的海灣則聚沙成灘,除了岩生環境外,尚可見到沙灘植物群落、沙丘林等;宜蘭頭城至北方澳間因是河口平原,正迎東北季風,因此形成多脊沙丘,可見沙灘植物群落、沙丘林。此外,在北海岸的小溪出海口可見到溪口林。恆春半島的海岸則是珊瑚礁環境,主要可見珊瑚礁植物群落、高位珊瑚礁林,較靠內陸地區則有海岸灌叢、海岸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