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
- 中文名稱:革條副鱊
- 學名:Tanakia himantegus
- 俗名:牛屎鯽、紅目呆
- 型態及特性:身體側扁,具有一對短鬚,體色銀灰色。繁殖期雄魚嘴部附近出現追星,腹部變黑,眼睛為鮮紅色,臀鰭具橘紅與黑色條紋。肉食性,以小型底棲動物為食。雄魚引誘雌魚產卵於田蚌篩辦上,使卵受到保護並得到充分的氧氣供應。
- 棲地與分佈:喜棲息緩流區且水草茂密的水域,,台灣各地平原之溝渠、池沼中常見。
- 中文名稱:蓋班鬥魚
- 學名:Macropodus opercularis
- 俗名:麒麟魚、台灣鬥魚、三斑
- 型態及特性:熊魚體色鮮豔呈橘紅色,體側具9~10條藍青色橫帶;特徵是鰓蓋上具一黑斑,腹鰭第一根鰭條延長為絲狀。雌魚體較灰綠。
- 棲地與分佈:喜棲息於水聲植物較多的緩流區或池塘;在低溶氧時,能吞入氣泡到消化腔中進行呼吸。五~七月為繁殖期,雄魚此時具領域性,在水草區的水面製造氣泡,引誘雌魚將卵產於氣泡中。
- 中文名稱:鯽魚
- 學名:Carassius auratus
- 俗名:土鯽
- 型態及特性:體側扁,無鬚,魚體呈銀灰黃色,各魚鰭為灰色。台灣常見淡水魚,生性敏感且警覺性高。雜食性,主要以藻類及小型甲殼類為食。
- 棲地與分佈:棲息於中國大陸、台灣河川中、下游,喜好於水草較多之淺水域,對環境適應力強,能忍受含氧量不高的污濁水。
- 中文名稱:鯉魚
- 學名:Cyprinus carpio
- 俗名:呆仔
- 型態及特性:體側扁而肥厚,鬚兩對,野生種為金黃色,各魚其微黃。對環境適應力強,能在低溫及低溶氧下生存,性活潑喜好跳躍。雜食性,以藻類、水生植物及底棲動物為食。
- 棲地與分佈:棲息於河川中下游、湖沼、池塘等水流靜止水域,尤其喜好水草繁生水域。台灣全島皆有分布。
- 中文名稱:鯈條
- 學名:Hemiculter leucisculus leucisculus
- 俗名:奇力魚,克氏鱎
- 型態及特性:身體側扁且延長,魚體呈銀灰白色,背部顏色較深,腹部銀白。行動迅速活潑,繁殖力及適應力頗強,能忍受較污濁的水質。雜食性,以藻類及水生昆蟲為食。
- 棲地與分佈:棲息於低海拔的溪流、湖泊或水庫的中上水層。全台灣淡水域皆有分布。
【植物】
- 中文名稱:睡蓮
- 學名:Nymphaea L.var.dentata (Schum. et Thonn.)Nichols
- 型態及特性:多年生浮葉草本。葉兩型:沈水葉,三角形或戟形,褐色;浮水葉圓形,綠色,鋸齒緣,柄長達1公尺以上。花單出,有長柄,萼四枚。
- 棲地與分佈:台灣有2種原生種,子午蓮( Nymphaea tetragona Georgi )和白花睡蓮( Nymphaea houchali Burm f. ),但野生睡蓮已難得一見。目前全臺栽培面積以嘉義縣的水上地區居多,其次是台南縣的六甲與白河地區,以及台北石門一帶,主要用來當作切花、食用及園藝盆栽。
- 中文名稱:布袋蓮
- 學名:Eichhornia crassipes
- 俗名:水鴛鴦、浮水蓮花
- 型態及特性:浮水性的多年生水草,常成群生長。根纖維狀,羽狀分歧。葉倒卵狀圓形或菱形,葉柄海棉質,生於泥地者少有膨大現象,但漂浮於水面上的則具有顯著的膨大浮囊。花莖粗大而直立,總狀花序,花為漏斗狀鐘形,淡藍紫色。布袋蓮的繁殖力特別強,即使在污染的水塘也能形成一股惡勢力,令其它的水生植物難以立足。
- 棲地與分佈:全台灣水域及人工湖皆有本種植物的蹤跡。
- 中文名稱:香蒲
- 學名:Typha angustifolia L.
- 俗名:水蠟燭
- 型態及特性:香蒲高可達兩公尺,地下莖匍伏泥中,地上莖直立呈圓柱型,於4-9月開花,擁有俗稱水蠟燭的圓錐形穗狀花序,該花序雌雄同株,上方結雄花序,其下為雌花序,雌雄花序不分離,為其與同屬香蒲屬的水燭分辨之特徵。
- 棲地與分佈:慣見於沼澤濕地、荒廢水田、水邊。
- 中文名稱:蘆葦
- 學名:Phragmites commnuis
- 俗名:葦、蘆
- 型態及特性:地下莖發達,植株高大。葉:葉片2cm寬,葉舌1mm長,上緣撕裂狀,葉互生呈長披針形。花:於8-12月開花,白綠色或褐色,園錐花序,每一小穗由三朵小花構成,雌雄同株。果:穎果,披針形。多年生草本。大小:約1~3m高。
- 棲地與分佈:灌溉溝渠旁,河提沼澤地等。
- 中文名稱:慈姑
- 學名:Sagittaria trifolia L.
- 俗名:三腳剪
- 型態及特性:多年生草本,生於水中或泥地中,具有走莖,走莖的末端則為小球莖;葉根生,有長柄,基部呈鞘狀,葉片箭形,先端銳尖;花序總狀,單性花3-5朵輪生,雄花在上,雌花在下,花瓣3片,白色,雄蕊與雌蕊均為多數,多數之小瘦果共同組合成單花聚合果,小瘦果有翼。
- 棲地與分佈:全島海拔0-800公尺水田、沼澤及溝渠中,常與水稻混生。
- 中文名稱:豆瓣菜
- 學名:Nastrutium officinale R. Br
- 型態及特性:年生草本,挺水或沈水,高15-50cm,莖多稜形,分枝。葉互生,羽狀複葉,小葉廣卵圓形。總狀花序腋生或頂生,花梗綠色;萼片4枚,2長2短;花瓣4枚,白色,倒卵形,基部針狀;雄蕊5枚,花藥黃色,雌蕊柱頭綠色。
- 棲地與分佈:生於水田、、淺溝、沼澤地。
- 中文名稱:蓴菜
- 學名:Brasenia schreberi Gmel.
- 型態及特性:多年生浮葉性草本水生植物,地下莖匍匐生長,新株外部黏覆透明 膠質。葉橢圓形或盾狀,葉面綠色,葉背紫暈,種子長橢圓形,土黃色。
- 棲地與分佈:蓴菜在台灣僅發現分布在宜蘭縣境內,海拔較高且腐植質堆積較深厚之酸性湖沼中。位於大同鄉境內的崙埤池及中嶺池,是後來發現蓴菜在台灣最 大的族群分布地,前者海拔高約800m,後者則約1,000m,兩處均位於鄰近山谷中。
- 中文名稱:蝴蝶薑
- 學名:Hedychium coronarium Koenig
- 俗名:野薑花、白蝴蝶花
- 型態及特性:多年生草本,地下莖塊狀有香味,高約1-1.5公尺;葉長橢圓狀,表面光滑。種子呈紅棕色。
- 棲地與分佈:全島低海拔山野或田邊、溪流旁。
【爬蟲類】
- 中文名稱:紅斑蛇
- 學名:Dinodon rufozonatum
- 型態及特性:為中型蛇類:最大全長約160公分,紅棕色的身體有黑色橫斑。廣棲於各類環境,夜間活動為主,初遇時攻擊性強,肛門腺發達,會發出惡臭。 以魚、蛙、蜥蜴、鳥及老鼠為食。
- 棲地與分佈:分布在中低海拔地區,於森林底層、低山坡地、耕地、草地、稻田和溪邊等較潮濕的環境活動。
- 中文名稱:鉛色水蛇
- 學名:Enhydris plumbea
- 俗名:水蛇
- 型態及特性:體型與唐水蛇相近,但是身體多呈一致的鉛灰色。具有後溝牙,有輕微毒性,對人無危險性。
- 棲地與分佈:分佈於全島低海拔地區,但已不常見。
- 中文名稱:花浪蛇
- 學名:Amphiesma stolatum
- 型態及特性:為小型蛇類,最大全長約90公分,白天活動為主,以蛙、魚等水邊生物為主食。
- 棲地與分佈:台灣全島低海拔地區皆有分佈,。棲息於山區、農墾地,曾是水田及池塘常見種類,近年來數量已大幅減少。
- 中文名稱:草花蛇
- 學名:Xenochrophis piscator
- 俗名:水草蛇
- 型態及特性:為中型蛇類,最大全長約120公分,頭部背面有V字型斑紋。以昆蟲、蝌蚪、蛙、魚類為食。
- 棲地與分佈:棲息於水田、沼澤和濕地。白天活動為主。分佈於全島低海拔處,但數量已大幅減少。
- 中文名稱:唐水蛇
- 學名:Enhydris chinensis
- 俗名:水蛇
- 型態及特性:為小型蛇類,最大全長約80公分,身體成橄欖棕色,腹側有棕紅色縱帶,有輕微毒性。以魚類和兩棲類為主食。
- 棲地與分佈:棲息於水塘、水田或溝渠,多於黃昏和夜間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