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溪流水域生態環境

    【溪流的形成】

    當雨水或雪水由天空凝結降下聚集在地表,部份的水份不被土壤吸收後匯集成細小的水流,當這些小水流由高處往低處的流動並且匯合聚集形成小溪流,而這些小溪流再匯聚成一條較大的溪流,許多溪流再集合成大的河流由高往低處流動,最後經由河口流入海洋,因此,大多數的河流的發源地並非是一個點而是由多條小河流匯合而成的面。   

    每一條河川由山上的源頭水往下流,主流和其他的支流會合後形成一個河川的網路稱之為河系,主流和支流的排列方式因地形及地質而產生多種不同類型的河系,可分為平行狀水系、樹枝狀水系、環狀水系、格子狀水系、羽狀水系、向心狀水系及放射狀水系。而整個河系裡的區域就叫做河域。每個大大小小的溪流河川依坡度、河道、流速等因素都可分為幾個區段,就是上游、中游、下游及河口四個區段,每個區段都有獨特的棲地環境:   

    在台北縣三芝鄉有位蓮花田主人,在台北市立動物園及慈心基金會的溝通、合作及鼓勵下,他所種植的蓮花田開始不噴灑農藥,經過四年多的努力,搶救了許多蛙類,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台北赤蛙。當然蓮花田主人,並沒有因為停止使用農藥而減少賣蓮花的收入,這也證實了生態保育及經濟是可以找到平衡點。   

    許多早年的灌溉圳道,現今只剩部分河段的遺址,具有較完整區段的水圳或溝渠,絕大部分也已經成為水泥堤岸。水利人員可以改用生態工法來改善、修復或復育原有的灌溉渠道,生態工法是對環境友善的工程施做方式,除兼顧安全功能外,還能營造出一個近似自然狀態的棲息環境,增加不同類型的棲地,提供更多生物棲息。

     
    上游:

    溪流的坡度較陟,河川較窄淺,河道底質多為大小不一的石頭為主,上游水流速度快,常可搬運大石,河水冷,水質清澈沒有污染,一般而言各河川上游的環境,大多位於海拔較高的高山上,大多為侵蝕的深溝或峽谷的地形,湍流也相當常見。

    • 陽明山大坑溪上游

      陽明山大坑溪上

    • 大豹溪上游

      大豹溪上游

    中游:

    河川至此坡度漸緩,流速也逐漸變慢,河道也較上游來得寬,底質為中等卵石及泥砂,中游地形受到侵蝕及搬運的影響,常會有曲流及深潭的地形,此段為河川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

    • 大漢溪中游

      大漢溪中游

    • 秀姑巒溪中游

      大豹溪上游

      秀姑巒溪中游

    下游:

    此時河川大多進入平原地區,坡度平緩,流速緩慢,河道寬,底質多為砂泥淤積,地形多受搬運及沈積運動影響,多為沖積地形。下游河川區域多為人們居所,受到人類行為干擾最大,水質因為養殖、工業或家庭廢水排入而受到嚴重污染。在雨量豐沛的季節,常造成河水水量暴增而造成洪氾。

    • 大漢溪下游

      大漢溪下游

    • 大肚溪中游

      大肚溪中游

     
    河口:

    這一站是河川的終點也是河水和海水的交界處,流水量和海水的潮汐高低習習相關,河道寬度也受到潮水影響而改變,例如,臺灣西部潮差大,漲退潮之間河口附近的河道寬度也可達到一至二公里之多,河道底質以泥和砂為主,地形至此已是相當平緩,大多為沈積地形,水中的鹽度比下游以上的河川來得高,在此生活的動物或植物都是能適應鹹水的物種,在部份河川的河口則會有紅樹林生態系的出現,例如淡水河或高屏溪等河川,在河口附近可以見到許多紅樹林。

    • 花蓮溪出海口

      花蓮溪出海口

    • 大肚溪出海口

      大肚溪中游

      大肚溪出海口

    在每條大小河川溪流中,都有河水不停地對河道底部及兩旁河岸地表做侵蝕、搬運及沈積等運動,因而造就許多不同的河川景觀:

    • 河階

      河階
      河水量突然增加、水的泥沙量突然減少或河岸地盤隆起等情形發生時,河川就容易形成河流兩岸高出水面並且有連續如階梯般的地形,稱為河階。

    • 三角洲

      三角洲
      河川流入海洋或湖泊時,流速降低,搬運能力減弱,所挾帶的物質開始沉積,當環境(如波浪和潮汐)適宜,則可形成三角洲地形景觀。

    • 水潭

      水潭
      在水流緩慢的地方,河道深度也有加深的情形,就可形成水潭。

    • 曲流

      曲流
      河水在流動時遇到阻力,左右兩側速度不同時,流速快而侵蝕造成凹岸,而流速慢則堆積造成凸岸,由凹凸兩岸合成的河彎,就稱做曲流。

    • 湍流

      湍流
      河水在坡度較陟的河道流動時,流動快速並經過河床底部的大石時,會形成湍瀨急流的景象。

    • 峽谷

      峽谷
      河水的底部藉由河水向下侵蝕的力量切割地表,形成深入而狹窄的河谷地形,就叫做狹谷。

    • 沖積扇

      沖積扇
      由於坡度急遽變緩,以及水路分散等等的原因,導致河水的搬運力減小,使河水中的沙礫成扇狀堆積,稱為沖積扇。大多出現河川由山區流至平原地區以及河谷支流交會處或斷層崖與河谷交叉的地方。

    • 瀑布

      瀑布
      水在山林的河道中流動,當遇到堅硬的岩盤及坡度突然變陡的地形時,水流幾乎呈垂直落下,就會形成瀑布。瀑布形成的自然環境原因,通常是河床中有大型的硬質岩石,或者大型水生動物築起攔河壩的緣故。

    【臺灣溪流的分佈(主要河川)】
     
    臺灣溪流遍布,流域面積廣闊,政府規劃之重要河川共有129條,其中主要的河川共有25條,長度在100公里以上的溪流有6條,依河川流域大小依序為濁水溪、高屏溪、淡水溪、大甲溪、曾文溪與大肚溪,下圖則介紹臺灣全島25條主要河川分佈情形。
     
    • 臺灣三大河川分佈示意圖

      臺灣三大河川分佈示意圖

    【臺灣的三大河川)】
     
    (1).濁水溪:   
    濁水溪流域居於臺灣山系西坡的中央部份,流域面積3,115.21平方公里,為全島第二大河。流域面積約有3,941平方公里,為全島之最。主要支流有陳有蘭溪及清水溪等,流域包含南投縣水里鄉等3鄉鎮、彰化縣二水鄉等3鄉鎮及雲林縣林內鄉等5鄉鎮。濁水溪發源於合歡山主峰與東峰間的鞍部,主流長174.30公里,是臺灣最長的河川;上游為山地與丘陵地形,屬於山丘型流域。
     
    (2).高屏溪:   
    南部區域最大河川高屏溪,原名下淡水河,流域面積為3,257平方公里,主流長為168公里。亦屬山丘型流域。源於玉山東坡與秀姑巒山西南坡,主流行走於中央山脈與玉山山脈之間,呈標準的縱谷。上游荖濃溪西南行,與旗山溪(楠梓仙溪)隔山而行,溪谷中兩岸低位河階甚發達,河階面連續甚長,且相當寬闊;至六龜以下濁口溪匯合,進入屏東平原;河流往西南匯入隘寮溪,堆積作用自此旺盛,形成廣大的沖積扇;之後折向西行,至嶺口與旗山溪相匯而成高屏溪。流域涵蓋高雄縣桃源鄉等12鄉鎮及屏東縣霧臺鄉等13鄉鎮。大致而言,流域中游段除河岸階地外,常形成沖積扇,上游河谷則因局部呈橫谷,大致呈連續之峽谷地形。
     
    (3).淡水河:   
    淡水河為北部最大河川、全島第三大河,流域面積2,726平方公里,是由大漢溪、新店溪、基隆河三條主要支流自南、東、北三方向流進臺北盆地,匯合為一再向西北行,出關渡而入臺灣海峽;流域面積涵蓋臺北縣三峽鎮等21鄉鎮、桃園縣復興鄉等3鄉鎮、新竹縣關西鎮、基隆市及臺北市,是臺灣跨縣市最多的河川。主流發源於新竹縣境雪霸國家公園東北角的品田山,全長152.25公里。整個水系受地質構造影響,流域內河階、曲流、峽谷等地形相當發達,至下游的臺北盆地河段,則因地勢較低,沿岸形成多處溼地,孕育了豐富的沼澤生態系。
     
    【臺灣溪流的特色】
     
    • 臺灣河川地形圖(李雅雯、李旻樺繪圖)

      臺灣河川地形圖
      (李雅雯、李旻樺繪圖)

    臺灣南北地形狹長,中央又有雪山山脈、中央山脈、阿里山山脈及玉山山脈等高山地形,而這些高山成為臺灣河流的分水嶺,又因主分水嶺偏東,所以本島的河流呈現東短西長的情形,一般而言都具有河身短、坡 度大、水流急等特徵。另外, 受到臺灣季節雨量變化的影響,季節間的河川水量差異非常大,在雨量少或乾旱的時節,河水量相當小幾近乾枯,但在雨季或颱風登陸帶來豐沛的雨量常常會造成溪流河川的水量暴增,甚至導致山洪或土石流,因此的臺灣河川的水量和氣候變化是習習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