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海洋生態系

    【大洋域】

    生活在汪洋大海的生物,能在廣大的水體裡的移動,有些是靠著自己的能力游動有些則靠著水流來移動,他們的體型大小不一,吃東西的方式跟生活習慣也大不相同,但是每一種生物卻各自在海洋生態系扮演著重的角色,浮游植物或藻類等能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就扮演生產者的角色,體積小游泳能力弱的浮游動物就是初級消費者,卻也是無法利用浮游植物的大型動物的食物來源,其他更大型的海洋生物則形成一個更高階的食物網,除了水裡的光給了浮游植物能量外,海水裡的營養鹽也提供這些細小生物成長的能量,而這些營養鹽的來源有來自陸地也有來自海底,因此海洋生態系可是牽一髮動全身呢!

    (1) 大洋生態系 臺灣的東部海域是典型的大洋生態系,這個海域的水溫高、水質清淯、光線充足,基礎生產力主要受到營養鹽供應的限制,水深可達7,000多公尺。雖然如此,這個黑潮流域的海洋生物資源仍相當豐富,有許多洄游性魚類,包括飛魚、鬼頭刀、翻車魚、鯨鯊、鰹、旗魚等,還有其他無脊椎動物,如水母、頭足類及蝦類等。而生活在大洋中的生物,大多具有良好的游泳能力,能夠迅速的覓食或躲避獵食者,他們大多會利用表層的浮游植物或浮游動物所產生的能量來維持生存,而在大洋水深200至1,000公尺的範圍,是屬於中水層的區域,在這裡光線微弱,因此有許多生物都具有自行發光的能力,可以用來辮識同類、搜尋獵物或警告捕食者等,除此之外,在大洋中水層的海洋生物,大部份都會具有垂直遷移的能力,白天時由水深200公尺左右往下移動較深的水層,但在夜晚時則往海面遷移。在大洋的深海底部或深水層,是一個神秘的區域,由於沒有光線進入,所以也沒有任何可利光合作用所產生的能量,因此在這個區域的生物都是利用上層水域掉落下來的屍體或有機碎屑當做食物來源,在這裡的生物體型和外觀形態都和上層的生物差異很大,例如巨口魚或奇棘魚等,都具有巨大的口,有些甚至能吃掉比自己體型還大的生物。

    (2) 陸棚生態系 位於臺灣的西部海域,在東海、臺灣海峽及南海範圍內的海底陸棚,是世界上最大的陸棚之一,水深最深約為200公尺左右,這個陸棚區裡有許多河川注入大量的營養物質,而且在季風的季節交替變換和冷暖水團的互動,使這個海域擁有高基礎生產力,而這股豐沛的資源也造就豐富的漁業資源基礎,每到冬季,西部陸棚海域就會有烏魚的造訪,成為西部漁民重要的經濟來源。

     

    【底棲域】

    底棲環境是指生活在底質上的生物與底質環境構成的生態系統,而底質通常可分為軟底質及硬底質。軟底質表面平坦,主要由沙和泥組成,底質屬於不固定的環境,常常受到海流或波浪的影響而改變,而生存在表面的生物常常是挖掘洞穴並生存在洞穴的;硬底質的生物則常會附著在岩石上生活,有些則在岩石縫隙中,另有一些則在岩石中鑿洞而居住在其中。

    (1)河口生態系

      臺灣主要的河口大多分布在西岸,許多主要河川如淡水河、大肚溪、大甲溪、濁水溪、曾文溪、高屏溪等都注入臺灣海峽,而東部則有宜蘭的蘭陽溪及花蓮的秀姑巒溪等,這些河川的出口稱為為河口生態系。由於台灣山形高峻,河川短促,降下的雨水往往無法被土壤保留,經常就由河川被帶入海洋,此外,台灣對山坡地的開發相當氾濫, 河川也參雜著大量的砂泥,奔流入海,甚至有所謂的土石流,相對於雨季的洪流,乾季則水量稀少,河口乾涸是相當常見的情形,因此河口生態系會在乾季和雨季之間形強烈對比。河口除了受到淡水的影響,也和海水習習相關,潮汐的漲退也影響了許多河口域生物的生活方式,鹽度的改變和水位的高低是生活在河口生物最大的挑戰,但這裡也是許多蝦、蟹、貝及魚類的孵育場,像是一些在淡水和海洋之間迴游的種類,可惜的是受到人類污染及破壞河口區的影響,臺灣西部一些迴游的生物已經消失在海岸線,僅有少數東部河口還有一些洄游的生物。河口區是一個具有高生產力的區域,因此臺灣西部沿岸居民經常在河口一帶做為養殖牡蠣及其他貝類的場所。

     

     
    臺北市淡水河流域竹圍附近紅樹林
    臺北市淡水河流域竹圍附近紅樹林

    (2)紅樹林生態系

      紅樹林是指有水筆仔、五梨跤、海茄冬及欖李等紅樹林植物所生長的泥灘地,全世界主分佈在熱帶及亞熱帶,臺灣的紅樹林主分布在西部沿岸的淡水竹圍及關渡、新竹紅毛港、苗栗後龍、嘉義布袋、台南四草和屏東大鵬灣。紅樹林生產力旺盛,植物的落葉枯枝由真菌分解後形成有機質豐富的屑碎,而這有機物質則是在紅樹林裡主要的食物來源,像是多毛類、貝類、甲?類、魚類、鳥類等,其中水鳥及招潮蟹等都是在紅樹林生態系非常容易見到動物。

     
    海生館電子報
    海生館電子報

    (3)岩礁生態系

    臺灣東部海岸大多是以岩石底質為主,而這岩礁表面上有許多孔隙提供生物生存的空間,在這個生態系中有許多大型海藻當做生產者來產生能量,而生活在岩礁生態系的生物,則以刮食岩石表面的藻類維生,像是海膽、貝類和海兔就是這些動物的代表,牡蠣和藤壺也附著在岩石表面並且會分泌鈣質骨骼,其他如海葵、海棉、水螅等都是岩礁生態系常見的生物,九孔及龍蝦更是這裡最具經濟價值的生物。

     
    蘭嶼沿岸海域水下10米(溫國彰 攝影)
    蘭嶼沿岸海域水下10米(溫國彰 攝影)

    (4)珊瑚礁生態系

    珊瑚礁是海洋中生產力最高、生物多樣性最高、生物量最豐富的生態系,常被稱為「海洋熱帶雨林」。在這個生態系中,由造礁珊瑚群體不斷生長所建造的立體結構,提供許多生物的居住空間,珊瑚與共生藻的高生產力則提供豐富的食物給其他生物利用,包括海綿、腔腸動物、多毛類、扁蟲、軟體動物、甲殼類、棘皮動物、魚類等,都是珊瑚礁的常見居民。珊瑚礁複雜多樣的生物種類、千變萬的造型和鮮明艷麗的色彩,往往令人嘆為觀止。臺灣位於熱帶與亞熱帶之間,又有黑潮流經,沿海環境適合珊瑚生長,因此,除了沙質的底質外,臺灣許多沿岸海域皆適合珊瑚著生,但珊瑚礁必須在生物或物理的破壞作用小於造礁生物堆積碳酸鈣速度的情況下才能生長,一般來說,南部的恆春半島、綠島、蘭嶼及小琉球沿岸就很適合珊瑚礁的生長,而北部也有一些珊瑚礁的生長。

     
    台中市高美溼地裡雲林莞草草澤
    台中市高美溼地裡雲林莞草草澤

    (5)草澤生態系

       草澤主要分布在臺灣西部的海岸濕地,特別是在台中的大甲溪及大肚溪(烏溪)河口一帶,有較大面積的草澤分布,而這些草澤以雲林莞草為主要植物。草澤的高生產力和植物提供了許多生物生存所需的資源及空間,此外,這裡也吸引了許多水鳥前來覓食,更有上萬的遷移性候鳥南下至此過冬,所以草澤生態系的生物多樣性非常高,但近年來以受到許多海岸開發的影響而受到破壞,是一個極需保護的生態系。

     
    新竹縣香山濕地(陳定鼎 攝影)
    新竹縣香山濕地(陳定鼎 攝影)

    (6)泥灘生態系

       許多沿海濕地都屬於泥灘生態系,它們的位置也不在於河口,大部份只接觸到海水,土表上也沒任何植被,它們的底質是顆較小的砂或泥土,甚至是緻密的黏土,表面上看起來相當平坦,並見生物量似乎不多,但其實他們都躲在砂泥裡面。沙泥灘通常是有機物質堆積的地方,細菌分解作用非常旺盛。一般而言,細砂構成的環境保水力較強,易於掘洞,是適合許多生物生長的地方。泥灘地是環節動物多毛類、軟體動物的二枚貝及螃蟹等底棲性動物喜愛居住的環境,也是許魚、蝦、蟹、貝類等生物覓食或育幼場所,還有許多生物的幼生會在這裡度過,因此,泥灘生態系是保存生物多樣性的關鍵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