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經濟形態及土地利用形式改變】
位於大台北地區的瑠公圳,
因為都市化的開發,
現今只剩下遺址供後人參觀 (侯昌豪攝) |
- 如果我們有機會到郊區或鄉間參觀水田和溝渠,所見的生態環境可能與長輩們所敘述的景象不太一樣,甚至很多生活在水田的生物也已經消失,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臺灣的水田和溝渠生態環境有如此巨大的改變呢?
- 四、五十年來,臺灣從農業社會轉型到傳統工業,再進入商業社會及高科技產業,加上人口快速增加的情況下,建築用地的需求量大增,不論是在都會區或郊區,每塊土地都可說是寸土寸金。臺灣目前在都市化的發展及社 會經濟結構的改變下,許多既有的水田被迫休耕,灌溉溝渠也被剷除和填埋轉作為其他土地利用方式,例如:台北市的瑠公圳和高雄的曹公圳因為都市化的發展遭受剷除而消失,而臺灣西部平原部分地區的灌溉水田,因為臺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之後而休耕,可能會導致地下水源補充量減少、棲地與生物多樣性降低。
【水田堤岸和灌溉溝渠的水泥化】
桃園石門大圳
現在已經都 是水泥堤岸(郭美貞攝) |
桃園石門大圳的水泥堤岸造
成棲地單一化,導致生物多 樣性降低(郭美貞攝) |
- 在鄉間或郊區,目前雖然還有不少水田仍維持耕作,但水利單位在考量灌溉溝渠修建的便利性,以及穩固水道邊坡的狀況下,開始大量使用水泥工法取代過去傳統砌石或疊石工法。由於水泥溝渠表面光滑,造成棲地單一化,不像由泥沙、石粒所組成的底質具有多孔隙的環境,能提供小動物躲藏、覓食和植物生長。因此,現在的灌溉渠道和水田堤岸,所能提供生物生長和覓食的空間越來越少,連帶的原本棲息在這些地方的水生生物種類和數量更是大大減少,甚至消失。例如桃園楊梅的石門大圳,仍然是大桃園地區主要的灌溉溝渠,但已全部水泥化,渠道的生物多樣性相當低。
【灌溉溝渠的水源污染】
- 除此之外,灌溉渠道受到的威脅之一便是來自人類造成的水源污染,包括工業、畜牧養殖及家庭生活廢水等,特別是含有重金屬的廢水,一旦被排入灌溉水源裡,再流入水田中,長久下來,這些重金屬累積在耕作的土壤中,被農作物吸收,作物收成後,再被人類食用,就可能危害食用者的健康。例如臺灣曾多次檢驗出稻米的含鎘(Cadmium)量超過安全食用標準,引發了社會相當大的恐慌。
而農夫們在水田中施灑的農藥,雖可除去蟲害,但也危害或殺死了原有棲息在水田間的昆蟲、蝌蚪、青蛙、小魚、螺類等。就像早期農田裡常見的螢火蟲,現在只能在乾淨、沒有污染的溪流才看的到,而存活下來的大多只剩抗藥性強的外來物種。
|